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搞定!:2分鐘輕鬆管理工作與生活

      週六、日在『生』一篇長篇投稿,還是忍不住買一本書,當然選上這種『聳動字眼』的~『搞定!:2分鐘輕鬆管理工作與生活 』。

      與上回那本『瞎忙』有異曲同工之妙:找到關鍵核心任務,持續行動,就能漸入佳境!

      同時,本書提醒了我這個『不善於歸檔卻拼命玩想與蒐集」的人~

      確定好下一步就立即行動或歸檔、

      轉換心情與念頭可以不必花10秒鐘、

      只要2分鐘內可以完成的事,

      就想也別想地捐出這兩分鐘完成他!

      呵呵,這兩天就是這種玩心,一點一滴地完成萬字投稿耶!比以前7分鐘 的還酷!

      就是那種念頭一直自問自答:兩分鐘?算算可以深呼吸幾次,其實把心更靜下來了,兩分鐘,順手把大綱抓好,利用錄音機說錄一番也能流暢些、看看補充資料要放哪兒,段落之間連接得是否順暢....。

      同時切換在家、外出、辦公室時,小小準備安排好,怎樣可以立即再進入心流狀態.....嘿嘿,數電子錶秒數,聽指針移動的聲響,都會覺得兩分鐘很長耶,就這樣,『一不小心』卻發現文章寫完了~搞定!現在正定稿中....

      唉,怎有種『苦中作樂』之感....

新興科技的教學應用

      在Becta網站有個新興科技於教學上應用(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的探討,從2006到2008連續三年的報告,讓我們看見比現今ICT應用所討論的數位科技軟硬體,有更貼近現今生活數位科技應用的趨勢喔!以下簡譯標題字義,各分章也有單獨pdf可看喔!

      2008報告章節:『與Google一齊長大的網路世代孩子們』、『行動化與無線連接的資訊雲與學習』、『地域基礎與情境感知的教育應用前景與風險』、『遊戲與虛擬世界的教學應用趨勢』、『檢索科技的發展』、『互動呈現與次世代介面(如多點觸控螢幕)』。

      即便是2007報告,仍有許多是我們還未在教學上實踐的呢:『社交軟體的教育應用』、『實踐式學習網路』、『新科技素養與潛在課程的挑戰』、『如何在劇烈變化的世界中利用科技輔助教學以讓師生都能感覺舒適』、『教育中的遊戲』、『無所不在的電腦』。

      2006報告 :『改變未來學習的行動科技』、『環境(ambient)網路』、『人機介面的未來』、『社交網路』、『寬頻家庭』。
 
      以前提過關於未來:是時間未到或時機未到?是經費未到或能力未及?最重要的是:要想像與敢行動,未來完成式,就在心裡、手上可以創執 出來!

這是好夥伴嗎?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雖然相聚時光不長,卻足以讓彼此緊緊相依、成長,也才能獨自翱翔天際,灑出另一片園地!

attachments/200804/8709820338.jpg

好夥伴能相聚就是有緣,雖終將紛飛奔前程,仍可心心相繫網相連!愈拍卻愈不捨得吹開拆散它們....

attachments/200804/5093358405.jpg attachments/200804/5567079683.jpg

會隨時謹記於心,記得承諾與初衷。呵呵,猜猜這兩張在哪常看呢? 

attachments/200804/9899234175.jpg attachments/200804/6303000079.jpg

ICT之策略規劃與系統層級運作思維

      我利用PPT來呈現,希望呈現出活絡的運作系統,以助大家『各司其職、善所長』,拍寫,用說的比較快....解說swf下載 (記得按下一步按鈕喔!)

attachments/200804/6313416001.jpg attachments/200804/6786555736.jpg

*教育局與教研中心:

精進教學、課程計畫、教師研習
ICT專案、校務行政、教學資源萬花筒

*領域與資訊輔導團隊:

知識管理、專業對話、資源分享
網絡連通、擴散速度、混成模式

*校本行政教學與社群:

課程實踐、教學歷程、綿密支持

帳密權責、校網穩定、即時通透
 

教師教學當下的教室與學生們所創造之時間積累價值: 

教師專業發展→實踐→省思
多元學習與即時檢測、補救
系統(人、數位、實體)永續營運

標籤: tpc96ict

      在資訊融入教學環境方面,由於每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風格 、教室環境與科技資源不盡相同,除了在教學前,老師務必針對各資源對教學目標達成的協助應用加以瞭解之外,在此針對教室類型與應用機會提供建議。這裡有以前參與製作的數位典藏融入自然教學應用的動畫 ,其中的教學環境就有提到了。

      我們一起來探討這些教室模式,應用於師生教學與教師研習的各種情境。一般學校的教室模式,大約有三類教室,以下的AB都是在一般教室中:

A、教室裡無電腦,老師可以事前準備相關掛圖、海報與學習單 。

B、教室裡一台可上網的電腦,連接電視或單槍投影機,可以適時展現多媒體與連結網站,進行教學。

C、利用電腦教室每人一機可以上網的機會,老師先建立教學主題網站導覽頁,讓學生針對學習主題加以瀏覽,進行自己的主題探究,更進一步寫下自己的學習回饋或是製作自己的多媒體專題作品。

D、有群組電腦可應用,則規劃小組式的主題探索之合作學習活動。

◎一般教室:attachments/200804/2393390104.jpg

      教師的研習或會議形式,以主講者為主導模式,其他學員聽講、記筆記或看自己的手邊事物為主,偶有互動的時間與效率有限;教室裡的教學,也像講述或呈現簡報方式,由老師主導(因此需準備充分的內容與數位資源),學生的討論與作業時間,都不易應用電腦。

      各領域的教學活動,多在此環境下進行,而單槍投影機數量普遍不足,但科技更便宜與逐年努力下,北縣目前約3~4班即有一台單槍。

◎電腦教室:attachments/200804/7272942826.jpg

      一般的教師研習形式,每人一機的實作為主,由於各主題的操作示範與學員差異性高,大家忙著學會操作技巧,或是對電腦應用感到緊張,無暇深思應用這些軟硬 體於教學的創意;學生進了電腦教室,若非老師以廣播系統控制螢幕,或是規劃完整的學習活動任務,學生多有機會,接觸電腦遊戲或其他非關該節課的學習主題資 訊。

      各校的電腦課程排定後,提供其他領域教師應用電腦教室的機會有限。但感覺國中電腦教室空堂應該比較多,領域教學可以多多利用。

◎群組電腦教室:attachments/200804/6631144850.jpg

      在老師一台或學生一台電腦的兩類教室模式之間,我們試著考量這種老師一台與學生各組一台電腦的形式。以群組電腦教室稱之。

      她與我們認知中的自然專科教室很像:以小組座位方式進行教學,可以全班聽講,也能規劃後續的實驗活動,同儕的同組之間可以討論,各組之間可以競爭或合作,在規劃適切的班級經營(如考量異質或同質分組)與教學模式 (如合作學習、角色扮演)運用下,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中學習溝通、表達與分享,而老師適時地遊走各組之間(呵呵,也可以利用廣統監看,幾組而已 嘛!),給予指導或提醒,有小組參與,當然 也有全班指導。

      若有了群組電腦教室,可以進行的教學應用就更多了:明確定位電腦在各組的應用,是 提供小組共同活動的主題探索,桌上的紙本作業或同儕對話仍是主體;若老師需要全班指導式講述或呈現,善用廣播系統,可以播放教學內容、網路檢索示範,以及 分享各組的成果。此時,單槍投影機的功能,應能適切且多元地被取代。

 

      若以校內三類教室的數量、教學形式來看,電腦課可以偶而利用傳統或群組教室,其他領域的老師,就可以多多利用群組和電腦教室,有這樣的群組教室,無論是資訊融入教學形式,或是學校課務的場地安排,組合與選擇就多一些。

◎群組電腦教室的敎師活動應用

      也試著讓領域老師、學年會議、行政會議,在群組教室裡召開喔!體會教師同儕之間討論的熱絡與效能。尤其考量的是:在各師之間的課程銜接、在科技應用多寡的機會上,都從「提供以學生為中心的流暢與最佳學習效能」來考量。

      再從網路教學的體驗機會來看,筆者以為,無論是同步或非同步網路教學,最好對每位教師或學員的培訓方式,一定也先在實體環境裡讓大家知道網路教學的 KNOW HOW,群組教室,正好可以「角色扮演」是網路上的六七個端點(北極、澳洲、美洲...)連線,在適當的網路教學平台支撐下,體驗班級內、外的網路教學體 驗。

◎設備與經費運用的教室建置考量:

      配合北縣三期電腦教室更新,原有電腦可能老舊或進行升級,都應好好思考他們的出路與對教育的加值機會,記得動腦搬電腦喔!

     若放至各班教室,可能管理困難或教師使用意願不高,若以新增補助款方式,善用與整合於上述的群組教室,(當然,維管的各項考量就是由各校自行創新規劃自身最適切的好方案),這也正是「臺北縣補助國民中小學建置資訊融入教學教室設備」的精神。

標籤: 自然

您瞎忙嗎?

      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是物上。若還花時間瞎忙,可真要斤斤計較回來才是。『瞎忙:忙碌偷走了生活,我們該怎麼辦? 』,作者驚覺自己竟對『轉盤電話』的緩慢發怒,以其醫師專業提出『為甚麼我們總是瞎忙?』、『如何忙得好、忙得有效率?』兩大對照篇章,同時提醒我們檢視自己是在C狀態或是F狀態:

好的C狀態:

冷靜、沉穩、自制、一致、專注、隨和、謹慎、好奇、有創意、有禮貌以及協調的。

我認為,這樣有機會進入心流狀態地恬適呢!

不當的F狀態:

無法集中注意力、狂躁、不負責任、亂搞、恐懼、健忘、慌張、分裂、憤怒與瘋狂的。

我發現,這樣的狀況下,做啥事都不順,也常得罪他人或傷人心。 可惜,我們往往容易從C狀態轉到F狀態,反向卻不容易!(倒是靜緩呼吸與冥想是可以養成好習慣的)

      拿破崙也說:『唯一不被怪罪的偷竊,就是竊取時間』,那麼,偷得浮生半日閒的人,反倒令人羨慕,而被瞎忙偷走時間的人,還得『花時間』羨慕前一個人,呵呵,聰明如您,趕快鍛鍊自己切換到C狀態唄!深得我心的就是這句話~用「遊戲」的概念,找出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與步調。

      書中有套「價值係數」方程式,可以將生活中每件事以「努力程度」係數乘以「成就感」係數和「必要性」係數來重新審視。你的價值係數愈高,代表你的時間投資報酬率愈好喔。

       徐新逸教授(我的碩士指導教授)的『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 』,提出12項校本運作的ICT支持教學策略,提供大家參考:

(1) 建立正確觀念

(2) 校長領導

(3)建立校資訊科技委員會或資訊小組

(4) 訂定學校資訊融入教學計畫書

(5)行政配套措施

(6)尋求部資源

(7)系統化的專業發展

(8)建立老師資訊融入教學模式

(9) 推廣成功經驗

(10)資源公平分配

(11) 完善的管理制度與提供即時的技術支援

(12) 實施評鑑

       黃俊偉組長(我的同學)再研究相關檢視指標,分別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與推動策略兩大類及各分項: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

願景理念      
1.學校已經明確提出學校發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願景。

2.學校確實達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願景與目標。


課程架構
1.學校已選擇特定課程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例如:國小六年級數學、學校本位課程等)。
2.學校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案有持續檢討與改進的記錄。

行政支援
1.校長具備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正確觀念。
2.校長對校內行政支持與資源分配調配得宜。
3.校長參與資訊小組的會議。
4.校長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專業發展課程。(例如:種子學校培訓)
5.學校資訊小組的組成份子包含:校長、行政人員、資訊科技專業人員、具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經驗的教師代表、「學年」與「領域」教師代表。
6.學校資訊小組有明確的團隊分工與職責。
7.學校資訊小組每次開會均有開會記錄(與會人、討論題綱、結論)。
8.學校資訊小組有固定開會時間(例如:一個月一次)。
9.學校有技術值班人員,可提供校內教師即時的技術支援。
10.學校資訊設備的規劃能夠切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需求。
11.學校有完善的器材借用管理辦法。
12.學校在各學習領域或年級配有基本器材設備。
13.學校的資訊器材設備都附有簡易的工作輔助表(使用流程說明書)。
14.學校器材借用記錄顯示借用器材者不會集中在少數教師。
15.教師可以在網路上查詢、預約、借用學校器材。
16.教師已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正確觀念」的專業發展課程(例如:資訊科技是配合教學的工具)。
17.教師已參與「多媒體輔助教學之教學設計」的專業發展課程(如: 教學設計模式、不同學習領域所適用的教學策略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學策略)。
18.教師已參與「學習領域的專業知識」的專業發展課程(如: 社會、數學、語文等)。
19.教師已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行動研究方法與實例」的專業發展課程。
20.教師已參與「資訊軟體應用課程」的專業發展課程(如:Word、Front Page等)。
21.學校已經設有鼓勵研發與應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措施。
22.學校有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進行合理的人力調配措施。
23.為了促進老師間合作及有足夠時間準備教材,學校能調整上課時數及工作時間。
24.學校在校內舉辦教師專業成長工作坊,向其他教師推廣成功經驗。
25.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會記錄教學流程(諮請其他教師進行觀察、錄影與拍照),以建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
26.學校舉辦教學觀摩,向其他教師推廣成功經驗。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學設計
1.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有確實考量:使用某些資訊科技,學生所需要的先備知能。
2.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有確實考量:教導學生應該具備的技能,所需之課外時間。
3.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有確實考量:學生的基本能力、資訊素養與家中擁有電腦的情況。
4.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有確實考量:資訊科技在教學應用的必要性。
5.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確實有考量:資訊科技(電腦、單槍、實物投影機等)的功能與特性。
6.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確實有考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花費的時間與教學目標要取得平衡。
7.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會考量應用教案的教師具備之資訊素養程度。
8.教師發展完成的教案乃盡量選用學校既有資訊設備與資訊軟體。
9.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確實有考量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地點,以及這些地點的軟硬體對於教師教學的支援程度。
10.教師教學能應用資訊融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
11.教師在課程進行前,會先設計好評量學生作業的標準。
12.教師應用多元評量模式,來評估學生學習成就。
13.若要以資訊科技進行評量,老師會依據學生的資訊能力,設計適當的評量方式,讓學生可以毫無困難的進行評量活動。
14.教師以學生能將資料彙整成為資訊的表現,作為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成就的評鑑方式。
15.教師會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檢視是否能以應用科技來解決現有教學的問題。
16.利用問卷取得學生自我評估的資料,了解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以及資訊科技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

計畫評鑑
1.校長瞭解不同評鑑方式會有不同的結果,以及這些結果所代表的意義(例如:器材使用率的量化資料、教師自省、學生前後測等評鑑方式,有不同評鑑的指標與意義)。
2.學校以教師自省進行評鑑: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屬性,思考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適當性。
3.學校以教師自我評估資訊素養的成長程度,評鑑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
4.學校以教師評估「資訊小組」對於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的助益程度,評鑑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
5.學校以學生資訊科技素養的成長,評鑑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
6.學校將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計畫前與後的情況進行分析與比較(包含:學校內外部資源、硬軟體現況、師生資訊素養等)。
7.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果報告能提供具體的執行說明,如: 時間表、教學範例、現況改善等資料 。
8.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果報告對於「經費運用的情況」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9.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報告對於「校內社群組織的營造方式」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0.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報告對於「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與評鑑方式」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1.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報告對於「校內各領域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2.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報告對於「發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材教法的策略」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3.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報告對於「提高教師資訊素養的策略」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4.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果報告對於「提高學生資訊素養的策略」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5.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果報告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跨校合作模式」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6.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果報告對於「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計畫的評鑑方式與評鑑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推動策略: 

 體制
1.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計畫有先分析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例如:學校內外部資源、硬軟體現況、師生資訊素養等)。
2.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組織最好能夠跟學校目前相關的組織做結合。
3.在學校中,建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材製作團隊。
4.加強學校團隊間的合作與互動(例:資訊融入小組教師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互動 、技術人力的支援、 教師彼此之間的研討或共同規劃設計等)。
5.在學校組織中,訂定明確資訊小組的成立辦法。
6.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計劃」內容能被各方所接受(教師、學生、家長)。
7.學校定期接受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之諮詢或指導。
8.學校對「社區參與輔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有合理具體的規劃。
9.學校有爭取其他學校的設備支援、人力支援。
10.學校爭取社區、廠商或家長支援(例如:學校鄰近電腦公司或大專院校汰舊之電腦設備轉贈)。


11.校長瞭解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需的行政支持與資源分配。
12.校長瞭解教育部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政策。
13.增加校長參訪的機會, 以實際了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與成效。
14.提昇校長和教師溝通的能力。
15.提昇校長找經費的能力。
16.提昇校長資訊技能。
17.提昇校長和家長會溝通的能力 。
18.校長要適時給予教師支持與鼓勵以激勵教師士氣。
19.教師參與「資訊器材或設備(如: 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等)簡易操作及教學應用」之專業發展


課程 (可視融入學科領域之需求再行調整)。
20.學校輔導教師建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長檔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1.教師設計教案時,會考量是否所有學生都需要學習該項資訊科技的使用技能,或者採用其他配套措施(例如:在各組分配一個資訊能力較優的學生協助其他同學)
22.學校教師與他校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經驗之教師進行教學觀摩或經驗交流。
23.同事相互交流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4.教師記錄每週運用軟硬體的使用率,評鑑其應用資訊科技之習慣養成。
25.學校資訊小組訂有具體工作計畫。
26.教師以學生學習前的前測與總結性評量的後測,來評鑑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效。
27.學校能爭取維護資訊設備的免費人力資源。
28.老師和家長間需要有足夠的溝通管道,使家長認知到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以及資訊科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29.學校能爭取外部的採購資訊設備之資金。
30.學校能爭取其他學校的教材資源。
31.學校妥善規劃資訊科技設施的項目、用途、維修等事宜。
32.學校能取得外部的社會教學資源(如: 地方名勝古蹟相關資料、社教機構網路資源、數位博物館、學習加油站、各縣市教育局網路教材資源中心等)。
33.學校鼓勵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持續進行檢討與改進。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的實效性研究

      我們常說『資訊融入教學』到『ICT於教學之應用』,大陸方面常說『信息技術與教學』,這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的實效性研究 』提出的教學原則與策略,簡單明白,可以供大家參考喔!(若是看不習慣簡體字,以Firefox加同文堂,簡繁互轉即可喔!)

      引用這段來檢視我對ICT於教學之應用的assure設計觀點,也有許多提醒與貼切之處呢!『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教學目標效果的最大化,必須瞄準教學目標,狠抓過程環節,解決教師如何「教」與學習者如何「學」的問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導」的好與壞事教學成敗的關鍵。故此,這裡著重探討的是教師如何「教」,兼及「學」的問題。在我看來,教師要搞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課堂教學,必須把握十大教學原則,八大教學策略。』

      原則,是教學前中後,行為的依據與拿捏考量準則,平時可以多多觀想與修煉。策略,是在當下即時因應的專業考量與熟稔,有賴瞬間專業展現的實戰智慧。而ASSURE教學設計,則同時可以是1.教學設計與實踐的流程管控、2.定位(針對人事時地物與ict)與分享、對話的語言,甚至到3.管理經營的後設監控(因為當時碩論寫完,有感而發這種Mega Assure的構想)。
 

標籤: AS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