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動手沒動口地再Power Point一天!

      今天早、午餐都在家裡解決,直到傍晚出門才發現~白天都沒開口說話呢?!倒是一天下來的『研究學習』收穫,都繼續利用Power Point玩paper。

*我把ppt變成卡片化~印出講義式的小格,裁成小卡片、背面再貼軟磁鐵(或黏土),平放或貼壁上都可以,我還買到一種『固體螢光筆』,看著畫著,也增添靈感呢!買了五色,還搭配『人事時地物』來分析應用。

*想起『質性研究』時常要製作卡片,現在利用或持續整理於Power Point也不錯呢!

*把『文獻整理』與『寫作架構』搭配在一起:我從不同paper引用來的文句,就先放在單獨一張張的簡報頁裡(以關鍵字句和自己的描述放頁面、字數較多時的原文放註解欄),然後同出處的就用同一種簡報頁背景色,還可以利用超連結與原檔案結合在一起。

*電腦的雙螢幕,可以一邊編輯,另一邊即時瀏覽結果。

*一頁簡報頁,可以好好整理心智圖、相片:實物與手稿,有時把自己的工作桌面拍起來(例如玩卡片拼湊、比較不同呈現寫法)、書本、雜誌報紙內容頁面,當然還有表格與註解區可以整合應用~

      最後也想到開學後,可以把這學期『模型與建模』的教學構想加以應用:
*給學生搬移、組合的建模
*待完成語句提問與填寫
*六下自然、畢旅、科學探究專題....

      哇,開始期待下週與孩子們的會面~認真好好玩Power Point、開口說話,哈~     

我的『賞平溪天燈』繁腦!

      大概只有我想得出這樣的聯想與比喻吧!逛遊的『賞平溪天燈』→研究的『賞評析添登』。

      寒假至今,跑的最遠的地方,就是昨天的『平溪』了,原因無他~都有在好好地設計課程、發想科展、研讀paper與寫作。雖然有幾次一大早背好行李,決定早上先去k書中心,中午從台北車站出發,環島個幾趟都行。但每回又都心想:如果真的跑去玩,還是背那麼多書與paper和筆電、平板,一直掛心這些,豈不煞風景很多?!所以又每天乖乖背行李回家。不過,很像電影『禁運品 』,每天其實都『順便』有還不錯的學習進度。

      所以啦,這樣煩惱地撐到年初六,終於『出發』成功~賞平溪天燈。而且還是決定上午k書、下午到平溪、傍晚就回家,晚上還可以研究與學習。呵呵,因為給了自己這樣的『繁腦』詮釋:
      看paper時,就是『賞平溪』~欣賞、評論、分析文獻。目前,對於『欣賞』、『評論』、『分析』文獻,慢慢有了自己的SOP與節奏。

      寫自己的作品,是要細水長流、一點點添加、不中斷地給自己『登登登登(音效)』的期勉,或許終有一天,獲得『登載』。呵呵~我看『天燈』,就是這樣解釋。

      好啦,認真給大家建議:據我幾年來經驗,以及昨天也是十五萬人之一的親身體驗,最好還是從木柵動物園搭接駁車往返。各景點許多遊客會在鐵道上玩,火車不僅擠、誤點機會也大。

      昨午我從木柵搭公車進平溪,若選擇站票,不必排隊太久,而一路上因為交管,所以車行速度快,到達平溪還很早。所以我逛呀逛的,走到平溪火車站,正巧有班火車要往瑞芳,就擠上去了。晃了很久到瑞芳,想說搭公車回台北比較快,但因為要行經高速公路,公車無法收『站票』乘客,所以還是決定搭火車回台北。

attachments/201201/6889515229.jpg attachments/201201/8730805318.jpg attachments/201201/9867229540.jpg

      記得我等火車時,有班往平溪的區間車,預定開車時間是19:03,而告示牌說明將延遲30分鐘,看那月台上還有不少乘客呢!不過,等到我搭上的班車時,那個告示牌又來新消息~班車將延遲50分鐘。哇哇哇哇哇!所以,最好還是從木柵動物園搭接駁車前往~從平溪、十分回程還免費喔!

       看今天各媒體都提醒大家要收心,我還好,沒這種煩惱~就是繼續『賞評析添登』地繁腦。回憶起十年前第一次看到百盞天燈一起升空時的想望:若是從天燈往下看,不也欣賞著平溪的風景嗎?ㄟ~『添登賞評析』,換自己的研究發表可以讓人賞評析,不錯呢! 加油加油!

自問如何十年、怎樣黃金?

      這篇由很多雜想匯合而成,其實是引發昨天『好想玩強事 』感想的原因。

      我找了好幾天,一直找不到我與自己的『92共識』~1992年當兵時的日記本,記錄著在台東當了一年實習教師後,回台北當兵時寫下大頭兵生活與想念台東孩子 的心情點滴。前一陣子還有看到過,現在卻忘記擺哪兒了。不過,教學初衷倒是廿年來不忘,只知道現在要替未來做好更多規劃與實踐。

      選舉前、後,也看大家都在廿年前的『九二共識』上達不成共識,那是否選後,可以朝、野與兩岸、世界,另起共識地面對未來呢?我看到一篇『評馬英九《黃金十年》與蔡英文《十年政綱》的勞工相關政策 』,自己也把《黃金十年》與《十年政綱》裡有關教育部份看了一遍~這是最不會有太大歧見之處吧~以人本關懷、關注學習機會、提昇教育競爭力、在地經營、放眼全球.....。雖不敢以自己任教超過廿年的資歷,對這樣的教育政策下多少評判,但我深信:國家、兩岸與世界、地球的共同未來,絕對是在我與孩子們的心裡與手上共同打造的!

      我有很強的突兀感~為何都沒有提到科技力量於教育改革的著墨呢?這可是對教育政策與教學現場最大的挑戰與機會啊!之所以會這麼說,是繼上次『心情沈重地看eSchoolnews6月號 』後,藉著『科技無國界,可以扭轉教育與學習的科技槓桿力,在每個老師心中與手上!』的信念持續提醒自己,還有最近的幾項有關美國的資訊:
*看『教育大未來~我們需要的關鍵能力 』,讓我更了解美國『廿一世紀核心技能 』運動之始末,從中了解自己的關鍵定位。

CoSN(The Consortium for School Networking )慶祝成立廿週年 (1992成立),該組織勾了下一個五年的策略規劃,我相對想著在國內有這樣類似的組織或運作規劃者嗎?
*美國歐巴馬總統的國情咨文,談及中美經貿問題與競合關係。
*『我們曾經輝煌 』書中也談PISA以及對美國教育的建言~人力資源可比石油、教育力可是經濟力的前哨戰呢!

     若繼續看台灣在中美、日韓、新港(新加坡與香港),甚至歐盟的整體交互關係中,未來幾年可有著許多瞬息萬變的挑戰必須面對呢!看十年,也許太長,選舉政策所談的,也大概不必等十年才能打造(或有新的方向必須調整),但老師們一定都是關鍵所在吧!

      雖然我還是面對著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在相對安穩的教育環境中,仍期許能這樣地『有生氣但不生氣』~有活力、氣力好好打拼,面對無奈之事也學會不必生氣。研讀『Teacher Evaluation for Better Learning 』,看到在這個三角形的關鍵中心~期勉自己持續努力喔!

好想玩強事?!

      年假這幾天有了這樣的體會:中文的『好』有兩個讀音:三聲好與四聲好的用法與意義常有不同,我利用『好想、好玩、好強、好事』來做為自我思行的提醒參考。以下先個別描述,3、4指的就是不同讀音,然後有個小結探討:

*好想
3:期待、想望,是目前自己尚未達到的境地、未到手的事物。你有近、中、遠的階段目標嗎?想太多更應該好好想該如何達成、然後可以放下。
4:喜歡思考,可以遇到而提醒我來想想看的事物很多元,自己的興趣廣泛,自然就有這樣的發想與連結機會。我更喜歡探討『為何大腦可以這樣想?』的議題~自己愛學也樂學,更盼幫孩子們也可以。

      這樣就聚焦了自己的目標~學海無涯、生命有涯,可以豐盛自己與他人生命 的好事,都值得好好想!

*好玩
3:讓自己心動且行動的事物,讓自己覺得有利有力,有趨近心流態的機會。在怎樣的情境當下(自己、環境、人際與人機組合),可以激發這樣的誘引力呢?以及,提供這樣的服務與支持,如何可能CAI、ROI
4:我比較看這面向是『個性』的部份~外向、好動,以及身處上述好玩之事的氛圍中,就持續開展了。

      那麼,怎麼看個別差異與小組合作呢?還有CSCL、ePBL應用呢?能夠誘引出孩子們自覺有力的機會、策略與經營之道,就是我的ASSURE TEAR GAME 修煉吧!

*好強
3:形容一種人或事物的表現,超乎自己現況、原有預期。有這樣的感覺時,你會怎麼想?『我怎樣也可以如此?』、『因為我有很多藉口,所以強不到那樣....』
4:還是從『情感觸發』、『個性偏執』的角度來看:在掌握現況、瞭解可能性之餘,還有多大衝勁或傻勁來奮鬥?以及,好強之對象,對你和他人而言,有哪些一瞬或一生的影響?

      有時候善意地刺激自己或學生,可以在低潮或失敗當下給予一點『強心劑』,但也提醒自己在更大的時空與高遠視野下,看清楚自己的強項與值得好4強的時間、能量投注。可以『想到想不到 』,才偷偷地誇讚自己好3強~

*好事
3:好事,可以是小確幸,也可以是大願景。以及,怎樣認定好壞,還看自己是否常有好心情吧!
4:多管閒事。事,是否關己,也常是自己的主觀認定(甚至在未即思考前已自有偏見了)或者,可以說成『愛做事』~閒不下來,一定要動一動,那麼,就多做好事吧!

      事在人為,有人才有事,但『好4事(無論是多管閒事或者愛做事)』不見得總讓『好3事』發生喔!

      呵呵,想起『想好就能愛不完 』,也是三年前的寒假『我自己的PBL』領悟呢~現在演變成『好想玩強事』~期勉自己繼續好4強地把好3事變成好3想也好3玩!



      大年初一,圖書館也有開喔~哈哈,就是『智慧』的那種啦!西門捷運站與板橋火車站的智慧圖書館都有開放呢!

attachments/201201/3974802947.jpg attachments/201201/0275209559.jpg

      趁下午分別逛了一番~可惜西門的借書系統好像失常,無法借書,倒是看了兩本:『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台灣百年人物誌』。

attachments/201201/9197023478.jpg

      在板橋的低碳智慧圖書館借了『這樣圖解就對了!』、『校內環境教育』、『66個挑戰創意的科學實驗』、『2050人類大遷徙』、『閱讀台南市~文化遺產歷史名城』。

      另外,在誠品買到『心靈鑰匙』電影原著小說,還送兩張試映會電影票呢!故事以9/11事件的悲劇為背景,描述一名男孩的驚奇旅程,從悲傷心碎到尋覓到有強大慰藉的治癒力量。

      試映電影YouTube預告片 )時間是2月21日(二)晚上九點場,在長春國賓影城。所以,目前我還多一張,有興趣的人可以與我聯絡~送一張給您!

attachments/201201/4840242502.jpg

『電磁作用』建模導向學習課程設計

      吃完年夜飯,開始寫下學期的『課程計畫』。先整理這學期『模型與建模』的期末作業~『電磁作用』建模導向學習課程設計。文獻探討有再節錄過喔!

摘要

      本文介紹小學六年級自然領域『電磁作用』主題之建模導向學習課程設計。首先探討模型、建模與心智模式等相關文獻,了解模型與建模對於科學教育之重要性;進而參考建模導向課程設計原則(Sternberg,2008),再依據Halloun(1996)針對問題解決的建模步驟安排教學活動,設計小學六年級自然領域『電磁作用』主題之建模導向學習課程,期能在這樣的建模導向學習規劃中,藉由教師適時引導、提問,學習環境支援,以及小組討論、對話的實驗活動,支持學生進行探究體驗與建模思考活動,體現如Clement(2000)所提『從先前概念影響後續建模,最後轉變成目標模型』之建模歷程。研究者並希望參考『模型演化時間序列圖』(Clement & Sternberg,2008),繪製『小組合作之建模歷程演化序列圖』,分析各組於實驗活動中模型演進與建模互動歷程。

文獻探討

      模型是用以表徵現象、概念、過程、事件、或是物件等,它可以是以不同的表徵方式來呈現(如圖象、文字、符號、肢體動作等多元方式),以達到不同的功能與目的(如解釋性、描述性、溝通、模擬、抽象化、預測性、推理性、問題解決等)。
      建模是產出模型的過程,建模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它必須牽涉到個體如何設定假說、建立模型所需要的達到的目的、確認模型的組成成分、確認它可能衍生出的來源、選擇模型、操弄模型中的變因、建立適當的模型(產生一個表徵)並進行檢驗與修正,進而發展出新的模型。

      圖一顯示實體或現象與模型和心智模式的交互作用之關係。個體藉由模型所表徵的實體或現象來建立其內在的心智模式,而個體又可藉由模型表徵的方式來表達個人對實體或現象的理解。這種內隱知識結構與外顯模型的交互作用,使我們得以建立對科學的認識(邱美虹、劉俊庚,2008)。

attachments/201201/2739049903.jpg

    Clement(2000)提出以模型為基礎的學習(modeling-based learning)之理論架構(圖2),即是希望學生在教學後擁有目標模型(知識與概念)。整個學習即是學生從先前概念轉變成目標模型的過程~中間經歷一個或多個中介模型(M1、M2….),最後成為目標模型(Mn)。

attachments/201201/7331127498.jpg

      Halloun (1996) 認為建模是一個複雜且包含許多活動與技能的歷程,他提出以建模方式解決問題的五個步驟:
1.模型選擇(model selection):建立模型的第一步必須起於從熟悉的模型中,選擇適當的模型來解決問題,而建模目的會影響到模型的選擇。
2.模型建立(model  construction):針對選擇的模型,學生必須建構或重現選擇模型的成分與結構,完整的模型包括敘述性(descriptive)與解釋性(explanatory)。
3.模型效化(model  validation):在建構模型的同時,必須進行效化,也就是利用不同形式檢驗模型的內部一致性,了解模型是否可以需要修正,是否有符合目標。
4.模型分析(model  analysis):利用已建立好以及效化好的模型來針對問題提出答案,並且加以證明、解釋。
5.模型調度(model deployment):將模型應用到其他新的情境。
在教學中應透過互動與辯證的歷程,幫助學生在建模的歷程中發展其模型的有效性和調度性,以有效解決問題(Halloun , 1996)。

    Steinberg(2008) 歸納高中電腦輔助電學課程『the Capacitor-Aided System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Electricity  (CASTLE)』之研究,主張需要先確立目標模型與學習路徑,另可參考『建模導向課程』設計原則。本次課程設計,研究者主要參考其中P-3與P-4、P-5原則:
P-1:概念定錨(Anchoring conception)
P-2:概念的衝突與矛盾(Conceptual dissatisfaction)
P-3:實驗與觀察制約(Observational constraints)
      動手實驗,提供觀察那些有限制的模型(建立於有建設性的指引),提出重要的新概念、駁斥另有概念、區分合併的科學概念
P-4:漸進模型修正(Gradual model modification)
      小步驟地促進模型修正,幫助超越大的概念跳躍。大多數學生的先前模型Mi多是完整的,在每次概念改變插曲中支持推論,若既有模型有些小缺點,
可以小幅度修正。假定Mi可運作且有意義,然後只要改變不太大的話,Mi+1應該也可運作且有意義。
P-5:動態圖像表徵(Representation in dynamic imagery)
P-6動態圖像轉變(Transfer of dynamic imagery)
P-7:錨的發展(Anchor development)
P-8圖像增強(Imagery enhancement)

課程設計

一、  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
    以下針對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教學情境與流程之安排加以說明:本研究所探討的小學六年級自然領域『電磁作用』主題為康軒版課本第四單元,教學目標如下:
*知道地球是個大磁鐵,認識指北針的指針具有磁性,所以能指出南、北方向。
*察覺通電的線圈會產生磁力,學習製作電磁鐵。
*透過實驗,觀察電磁鐵能改變磁力大小、電流方向等現象。
*學習利用電磁鐵的特性,製作會動的通電玩具。

      結合教學目標,研究者擬定四個目標模型,分別以Ma、Mb、Mc、Md加以標注:
Ma:地球具有磁性,具有磁力的物質可使指北針偏轉
Mb:通電的電線會產生磁力,而且電流方向會影響磁力方向
Mc:電磁鐵
Md:自製的電磁鐵玩具
      各目標模型教學以大單元教學時間(每週有3節課)加以規劃。各組的建模進程可能不同,研究者將視需要適時介入,而在電磁鐵玩具設計時的時間與活動形式彈性比較大,可提供學習者將電與磁相關模型進行充分的應用與調度。

二、教學情境:
於自然專科教室中分成九組,每一組學生三人進行實驗,配合各小組電腦,提供一個合作學習的實驗環境。

三、教學流程:
      依據Halloun(1996)所提出的建模步驟:模型選擇、模型建立、模型效化、模型分析、模型調度設計教學流程,針對上述擬定之目標模型,配合每個步驟設計提問、安排實驗活動,提供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來主動建構,一方面鼓勵組內同學的分享對話、交互提問與解釋,也安排全班分享發表機會,讓學生得以將內在的心智模式外顯與表徵。為呈現整體的教學活動架構,研究者將Halloun的五步驟過程分別以1~5來標記:1.模型選擇、2.模型建立、3.模型效化、4.模型分析、5.模型調度。『電磁作用』學習活動規劃如表1,其中如『Mb3』代碼,即為Mb模型『通電的電線會產生磁力,而且電流方向會影響磁力方向』的3.模型效化過程。以下再依各目標模型與建模階段加以條列說明:

attachments/201201/2377815619.jpg
*目標模型:
Ma:地球具有磁性,具有磁力的物質可使指北針偏轉
Mb:通電的電線會產生磁力,而且電流方向會影響磁力方向
Mc:電磁鐵
Md:自製的電磁鐵玩具

*建模階段:
Ma1:進行【指北針與地磁】活動,藉由實驗操作與問題引導,學生能觀察發現指北針不論放在什麼地方,指針箭頭都會指向北方,得以選擇適當的『地
球具有磁性』模型 。
Ma2:利用【磁鐵吸引指北針偏轉】的現象,讓學生看到指北針的偏轉是受到磁力作用的影響,而當移除磁鐵讓指北針或者一般的長條磁鐵懸空吊掛至靜
止時,指針箭頭與磁鐵的N極都會指向北方,建立『地球具有磁性』與具有磁力的物質可使指北針偏轉』模型。
Ma3,4:進行【製作指北針】活動
1.利用摩擦方式將鋼釘加以磁化,使其具有磁極後,也能具備指北針的能,藉以效化此『地球具有磁性』模型
2.教師針對各組自製指北針成品與效果加以歸納,提醒同學思考可以改良自製指北針的方向,例如磁化作用持續的時間,或者如何避免受到重力的影響而使自製指北針的功能不佳。
Ma5、Mb1,2:藉由『通電電線靠近指北針』活動,學生透過觀察發現指北針也偏轉,一方面調度『具有磁力的物質可使指北針偏轉』模型,進而選擇與建立『通電的電線可產生磁力』模型。
Mb3,4:藉由電池接通與斷電,效化『通電的電線會產生磁力』模型,而反接電後,也發現『電流方向相反,指北針箭頭偏轉方向也會相反』,可以進一步修正與效化『通電的電線會產生磁力,而且電流方向會影響磁力方向』模型。
Mb5、Mc1:學生透過操作鋁棒、木棒、鐵棒放入通電線圈中的實驗,建立『電磁鐵』模型~鐵棒可以讓通電線圈增強磁力,吸起迴紋針。
Mc3,4:學生比較不同線圈製作而成的『電磁鐵』可以吸引不同的迴紋針數目。
      學生比較串連多顆電池,比較相同線圈的『電磁鐵』可以吸引不同的迴紋針數目。
Mc5:學生進一步觀察、比較並歸納電磁鐵和天然磁鐵的異同。
Mc4:學生製作簡易電報機,印證『電磁鐵』模型。
      學生上網搜尋電磁鐵應用產品資料,針對某項產品或玩具,分析與討論其用電磁鐵原理之處,各小組參考這些資訊,開始設計小組合作之電磁鐵玩具。
Md1:學生討論自製的玩具所需材料與使用時應注意事項,強調如何應用『電磁鐵』模型。
Md2:學生畫出設計草稿,連結相關材料,說明應用電磁鐵原理的關鍵處。
Md3,4:學生針對設計完成之作品,調整各項材料與檢驗電磁鐵應用效率。
Md4,5:進行電磁鐵玩具作品分享大會
      以小組方式上台發表自己的作品,說明設計理念與電磁鐵應用原理。
      其他小組成員針對該作品給予回饋,提出問題與建議。

四、預期之小組合作之建模學習歷程分析
      本研究擬利用學生完成電腦簡報檔案與研究者繪製『小組合作之模型演化時間序列圖』(圖3)作為學習歷程分析工具。
      教學活動依上述建模步驟進行,也配合在各目標模型建構過程中,期望學生運用相關的實驗物品與『電與磁』原理圖像加以表徵呈現,由研究者提供各組電腦簡報檔案,將各目標模型中所有可供選用與建立關聯的圖像放置於簡報中,在各活動階段,小組成員可以配合實驗進展,利用此簡報選用圖像物件、加上關聯說明與心得寫作,陸續地整理於簡報檔中(也可由組內各成員自存簡報檔)。最後階段的電磁鐵玩具製作,可以整理網路資源畫面,放置設計草圖與成品相片,一同於『電磁鐵玩具作品分享大會』進行分享。

      研究者可於各階段活動中,調閱各組或個人簡報作品,應用於上課當下的提問討論與引導,亦可於課後用來掌握各組活動進程,以利後續規劃介入措施。利用觀察、問答方式與參考簡報資料,繪製『小組合作之建模歷程演化序列圖』,期能呈現小組『電磁作用』建模學習歷程與結果。演化序列圖中間區塊呈現各目標模型與預期學生選用以建立模型之圖像元件,區塊上方呈現教師於各階段之介入、提問與引導,區塊下方則記錄學生討論、發表的互動歷程,也可以將簡報作品掛置於此。

結語
      研究者認為,認識模型、建模對於科學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師針對建模導向學習課程之設計與實踐,仍有待推廣。藉由本次建模導向學習課程之設計,研究者深感這樣的專業成長與實踐之收穫與必要,雖礙於期末時間壓力無法實施課程以進一步掌握學生建模歷程並繪製『小組合作之建模歷程演化序列圖』,但仍期望於後續教學主題中持續規劃與實踐這樣的建模導向學習課程。

attachments/201201/7083819856.jpg

 

橋頭買冰棒,大橋頭看電影

      這大概是我在寒假裡即將玩一次的耍寶之旅吧~搭捷運連結高鐵玩!
      高雄捷運 橋頭站有糖廠賣買冰棒,而台北捷運 的大橋頭站有朝代戲院 (二輪片、一票80元可連看兩片)。
      而大橋頭站,也正是在我讀小學(永樂國小)時搭公車回家的重慶北路口呢!我很喜歡這幾面裝置藝術:

attachments/201201/6841202635.jpg attachments/201201/4661486246.jpg attachments/201201/5657833480.jpg

      戲院今天開始,兩廳分別放映『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與『鋼鐵擂台』,以及『賽德克.巴萊』上下集合映喔!我準備多看幾遍。

attachments/201201/1596616880.jpg attachments/201201/4361400034.jpg


      過年期間,還是要先拼讀paper,搭搭捷運(現在新莊線還免費中),順便把一天的進度作個複習與再規劃。學海無涯,還在船上的我,可能沒那麼快到岸,不過,自然直地前進也不錯喔!(船到橋頭自然直...,真是讀寫paper讀到快成精了~)祝大家新春愉快喔!

      等過完年,高雄巨蛋與新莊小巨蛋,又都是SBL賽場喔!期待呢!

質的研究期末心得

      呵呵,好快的這樣一學期就回顧完了。

      趁期末回顧各章作業、上課筆記,以及同學們的簡報,腦海裡充滿著這學期上課的畫面。加上每週三到師大與分部上課,總也多了一份回憶廿多年前的大學點滴(生物系),當時參加道整合唱團(擔任鼓手)與攝影社,可是本部、分部兩邊跑四年呢!
      暑假時選課的初衷,在此時印證了一學期來的收穫,也帶著更多元寬廣的心與能量,持續投注於教育與研究現場。

      相信自己這樣一路走來必有許多生命故事,加上五年來撰寫的『大學塾部落格』、目前進行的科學論證式探究之教學與研究,總可以在每次上課中有意無意地獲得一些領悟、再詮釋的洞見。加上參與新北市教育局的『平板電腦與未來教室』工作坊專案,看似任務加多,實則是融合在自己生命軸裡多了一軌來共譜前進(即便是在作業撰寫中,也以『倫理』議題連結到這樣的專案中)。
      一起上課的同學中,有著來自不同系所的特質,在討論或發表簡報、論文導讀時,都給自己帶來另一種心靈與智慧的衝創~擴大視野的觀照面向,也提醒自己多加謹慎省思。
      老師在最後一堂課介紹『現象學』的『存而不疑』,給了我醍醐灌頂之堅定感~提醒自己享受這種『探索人類生活世界的真實聲音,更善用語言表達生活世界的真實性』的學習與思、行實踐,正是多年來期許自己可以『用生命豐盛他人的生命』的最佳寫照呢!
      而介紹五種質性研究方法的比較時,在老師的講解下,讓自己更明白必須活用多元、系統化的研究視角、方法與工具、策略,來好好經營接下來的博士研究生涯。
      這也讓我回憶起在博士班申請的計畫中,曾有這樣的夢想~是否可能有種邀請,利用不同研究取向來看同一件事物:個案的型態可以依一個學校、單一個人或小團體、一項決定,或是一段時期來界定,做為分析研究單位。若能整合從學生、老師、管理者等學校主要成員身上所獲得的資訊,可以對學校整體獲致一個較為完整、複雜的理解,遠超過個案任一特定組件所能提供的觀點。未來在研究歷程中,期待可能有『協同合作研究機會』。若能針對國家教育專業智庫~『綜合型師資培育大學』的數位學習規劃與推動歷程進行探究理解,提供更完整之教育理論論述與創新,進一步再利用數位學習的擴散與分享網絡,發揮影響力,進行跨教育系統間教育價值鏈的延伸與構建,期能達致學習型社會之願景。

      我也要繼續努力與加油,更謝謝老師一學期來的指導與勉勵喔!日後一定還希望多向老師請益才是!
 


標籤: 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