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大學塾長在哪裡~練習曲首篇

      我租了一個公寓好屋,離學校側門不到200步。

attachments/201801/3995396069.jpg

      之前寫過「大學塾長在哪裡都更好!」~我們家準備都更,當然還需要幾年後才會拆除重建。另一方面,家裡的書堆仍是愈來愈多。

      去年十一月前後,曾認真在高雄選房、認真考慮買屋,最後都未成功之後,這次租屋,也就無需猶豫地出手,感謝多方促成、因緣巧合讓我租到這裡。

      房子剛重新整修,全無擺設裝潢,正好讓自己有機會練習,在原屋與租屋兩極之間,加上自然教室,都能換位思考:

      到底我需要住什麼樣子的房?如何適應、以及未來可能如何搬遷?或者又會開始堆積?(我會刻意保存兩屋現況,哈哈~)

attachments/201801/9889018468.jpg attachments/201801/9409409435.jpg

      也耍寶想到日劇「魚乾女又怎樣」那種在地板上任意打滾的放肆,或者,就霸氣地像玩cospaces虛擬實境那樣~這是一個只有鏡頭的「全空」的實體空間....。

attachments/201801/1575042669.jpg attachments/201801/5853458725.jpg

      接著,還有十多天機會,可以遠遠地離開這裡、近近地認真思考,就是喜歡這樣的首發練習曲!當然,也還有多曲備著,等日後漸進適宜開展~

ili與IU~口譯雙機測玩

      在資訊月時買2千多元的[IU],[ili]則是同事林老師借我的(好像6千多)。針對ili與IU兩台口譯機同時操作測試比較,影片裡也談一些使用心得。考量是否需要網路連線、是否可以雙向直譯,基本上就是雙機的最大區隔了。

 attachments/201801/8154779221.jpg

                                    
attachments/201801/8024858160.jpgattachments/201801/2184720659.jpgattachments/201801/4487211717.jpg

      各自優勢,ili不用連網路可以直接翻譯,輕便帶在身上使用。目前有中英、中日翻譯功能:你說中文之後,翻譯成英文或者是日文。
      IU的話,本身也是藍牙喇叭,藉由藍芽連接手機APP(尚需綁定硬體序號與網站帳密)跟網路,然後藉著Google翻譯引擎,可以選定多國語言。從app可以看到口語轉譯成文字,能進一步編輯,也可以重複播放聲音。最重要的應該是在於它可以做雙向對話。測試影片:

1、[ili] 實測影片 

2、[IU] 實測影片

3、雙機測試,這也是一定要玩的啊!

      接著寒假,還有機會現場進一步實測。我覺得,若有機會教外國人學中文,IU也一定是交友好物!

標籤: google

      八年前申請博士班入學寫的「多元e智慧學習圈」前三章,如今再翻看研究背景,搭著近日一口氣看的12篇智慧學習環境文獻,還算通順呢!12篇篇名:

01.In Pursuit of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the 21 st Century

02.Definition, framework and research issues of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 a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perspective

03.The design of smar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04.Contexts of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05.Conditions for effective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06.The Components and Functions of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Easy, Engaged and Effective Learning

07.A research framework of smart education

08.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a smart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and lifewide learning

09.Measuring Learning Outcomes Effectively in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10.Learning Analytics for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Meta-Analysis of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from 2009 to 2015

11.Introduction to smart learning analytics: foundations and developments in video-based learning

12.Evolution Is not enough: Revolutionizing Current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接著是當年的研究背景:

     隨著科技進展,生活與社會中早已充斥無所不在的資訊與網路連通,科技的發明與應用擴散所帶動的社會進步,也賦予新的教育目標~提昇更好的公民素養與競爭力。於此,教育系統成員期望藉由數位學習來提昇運作效率、確保教學品質。針對數位學習議題,無論在產業、國家計畫與推廣應用方面,都投入許多人力與經費於研究發展、擬定政策、推動方案,期能掀起數位學習風潮與實踐,提昇國民競爭力,如此,『學習型社會』的樣貌呼之欲出。
     值此同時,在大腦研究領域,對於學習機制的瞭解:認知、思考與行為歷程的認識,也有長足的進步。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規劃和教育派典,漸漸獲得認同與支持。結合這股理論演進與派典轉移的力量,也為數位學習之採納與規劃、在推廣過程中提供更有效與可實證的論據。
     資訊無所不在,各級學校與家庭的資訊基礎建置成熟,教與學的時機、地點都有更多元的樣貌且持續混成:一方面提供學習者主動探索的機會,也讓教學者善用多元合宜的教學設計資源與工具,甚至延伸整合課堂之外的學習機會。
     各級政府、學校行政層級,也多以爭取經費、建立規範,期能提昇教師專業,促成實體或虛擬之社群協同合作,展現有效的教學實踐,支持學生學習。同時,也嘗試以策略規劃、績效支援的概念,讓整體教育系統能永續經營。
     從系統觀點來看,政策之研擬、推行,皆有賴各層級成員之積極參與~彼此之間的持續對話、在業務與共識上接續流暢,在整體的動態時空脈絡中持續學習與成長,方能有效整合現有之校內資訊建置(例如校園無線、圖書館與學習服務平台等)、社會與網路資源。相信,如此之『無所不在的學習支援系統』,能夠常效、永續營運,將是吾人期盼『終身學習社會』、『智慧台灣』願景之樣貌。

      如果把「數位學習」換成「智慧學習」,還可以通順呢,呵呵!不過,看通12篇後,還真要寫出一份新的研究背景才是,加油加油!

試提玩產、研、學、官的開展設計說明

      一般我們常聽、看到產、官、學、研跨界合作的案例,加上最近看CES2018展現科技趨勢新品發表微軟在台灣成立人工智慧研發中心亞馬遜聯合創新中心將進駐新北 ,很開心看到業界對這樣科技發展的投入,並與官方單位合作,同時,教育部也在前瞻計畫下啟動數位校園、智慧學習, 這些都帶給我們更好的未來生活、工作與教學的想望。

      無可厚費,我們在記者會與成果展場看到的報導,很可能僅見關於設備功能跟平台服務的描繪,加以一些模擬實況、體驗的方式展現。若想一窺技術深入門道,或者看見更全面的教育連動思維,本來就不容易。每一種科技新品,不見得都是為了教學專屬服務設計而來。不過,若是由第一線教師(也當研究者)從教學需求出發,並且考慮現場實務,相信能夠有機會為每一項創新科技,找到在教學中獨一無二的發揮教學創新力與美的機會。Teachers as Researchers,不見得人人都在職博碩研究,但真的很多中小學老師們都有這樣的教育研發、行動研究的能量與本事呢!

      以目前我玩比較多的AR、VR,和對STEAM、智慧學習的期許,加上支援新北教育局的業務角色經歷,提出產、研、學、官的開展來設計說明:

      本來產業界的產品,一定有相關的研發團隊,他們的研發能量,以及產品登場上市後,繼續做什麼呢?我相信,應該心中還是會期待出自他們手中的好物獲得好評、有機會發揮影響力吧?

      從學術界(加現場教學者)來說,若有新產品或者正在研發過程中,能有機會與該研發團隊(或是專案經理PM)一起對話,加上能在教學現場開展教學實驗,以小而美的運作盡速找到科技新品的教學定位、連通全面教育運作系統的機制調整,有時學術界也可能自己研發新品推廣,並有更多機會可以與中小學現場師長們合作。我在八年前多元E智慧博班申請書裡,就一直相信至今,這幾天重看,呵呵,雖說變得陌生些,但感覺很快就回來了!

      有了這樣的對話基礎與實際運作效益展現,相信更有譜(情與理)來談產官合作。官方握有政策、經費與人事調動權(理與法),譬如簽訂合作備忘錄、投注經費採購、更全面邀約合作對象,不致獨厚於特定、單一產品與服務,而是從上位觀點來看整體全方位、永續可營運的模式,人人各司其職、擅所長,真正帶給我們更好的未來生活、工作與教學新契機。

      近期末也是新年伊始,這樣回顧自己的家人、友人、教學與學習者多重角色,有這樣開展新目標的方向擬定與行動出手之拿捏準據,繼續認真玩真的。

PS:附上截圖為證,這是晨醒賴床後,先用Google文件語音輸入一口氣講完,再慢慢修文的,AM6:00完工。

attachments/201801/0940581196.jpg attachments/201801/2872731032.jpg

從一篇文獻看LAK17會議百篇發表與海報

      在「中國開放教育研究」2017年10月的這篇「學習分析研究的現狀与未來發展_2017年學習分析与知識國際會議評析」,介紹2017年3月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七届学习分析与知识国际会议(简称LAK17)各發表的評析,摘要如下:

      學習分析和知識國際會議(簡稱LAK)致力於傳播和推動學習分析領域的前沿研究。第七屆學習分析與知識國際會議(簡稱LAK17)於2017年3月在加拿 大溫哥華舉行,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三位元專家作了主題報告。本文對會議主題報告和論文進行系統了分析,以明晰該領域研究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首先,結合七屆LAK會議主題發展,本文從時間維度縱向梳理學習分析的發 展歷程。然後,圍繞本次會議,本文橫向探究了學習分析追蹤學習、理解學習和改進學習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分析領域可持續發展,具體包括:
1)利用多模態生物識別技術採集學習者行為層、心理層和生理層資料,利用線上和線下一體化學習分析技術全方位追蹤學習;
2)通過學習者行為建模、線上學習社區和反思寫作中的文本挖掘、真實課堂環境情境中的師生話語分析、心理測量和情感分析方法,對學習者和學習過程進行多角 度理解;
3)通過學習者知識建模、學習資源精准服務和自我調節學習支架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與自我調整學習支援,基於學習分析系統從學習設計和教學決策、學習風險預測 和干預、學習評價和回饋等方面為教學者、學習者、研究者和管理者提供多方位教學支援;
4)關注學習分析研究的資料許可權和倫理道德問題,保證學習分析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最後,本文提出了構建多模態資料基礎、尋求跨學科技術支持兩大跨學科性發展趨勢,並指出推動學習分析標準研製和學科建設面臨的挑戰,以期為學習分析領域的 研究發展和以改進學習為目的的實踐應用提供啟示。

      我也利用LAK17搜尋到該會議超過600頁的LAK17會議出版目錄與摘要 ,光看標題就讓人躍躍欲試呢!

attachments/201801/4384874708.jpg attachments/201801/7092641936.jpg

      以下是自己的「手順」整理:

1.先將中文PDF文件利用Freemind拆解,談到某作者發表就斷行,逐一編號,這篇簡述超過60篇文獻。

2.LAK17網站目錄可以展開摘要,我先都複製到Google文件,利用中文介紹的「作者」英文名,來這裡搜尋。

3.想看看原文摘要,對照作者如何以一句話來表現、並且能依自己訂的四類發表主題串接成完整論述(與原出版品目錄大不同喔!),讚嘆之餘也要好好學習!!

4.看智慧學習(Smart Leaning),我想先研究學習分析(Leaning Analytics),再看環境建置(演進)、情境營造(動態)、教學分析(追蹤、理解、建模)而AI服務(親師生管)並再促成學生自主學習力。

attachments/201801/1650033361.jpg attachments/201801/6305554008.jpg

跨年跨海淘來寶

      元旦安靜的下午手機突然震動,原來是一路發的集貨貨運抵達台灣總公司了。

attachments/201801/0574208883.jpg

      騎哺哺去公司,發現這次分兩袋,紙箱無法放在腳踏墊上,就乾脆把它頂著機車龍頭、環抱胸前小心、開心騎回家。這次比較意外驚喜的是集貨之後,經過跨年、跨海的超高運送效率。

attachments/201801/5711165856.jpg attachments/201801/9454555771.jpg attachments/201801/3934744640.jpg

      這回買的物品多樣,24日晚上開始從各家出貨、集貨過來也快,其中的「減速馬達」還是過了幾天(27下單)才想起、在捷運上用淘寶App下單買的呢!

attachments/201801/4460437906.jpg attachments/201801/8345648534.jpg

attachments/201801/4571807950.jpg attachments/201801/9924624830.jpg

attachments/201801/8449185496.jpg attachments/201801/3320500306.jpg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