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去年底第一次玩到Meta Quest 3體驗頭盔式的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MR),就對那種「雙腳跨在安全邊界兩端,螢幕中一下出現真實世界,一下又展現虛擬世界」的樣子感到驚艷,我還刻意地讓頭移來移去,看看畫面的反應有多即時!接著Apple Vision Pro也登場,強調「空間運算」(Spatial Computing),我的解讀,還是以混合實境來看。

      以往玩過的MR,主要利用平板,有MAKAR、Jigspace與COSPACES,而現在帶著頭盔,透過鏡頭拍攝實境展現於屏中,又有什麼期待與想望呢?先整理兩家的開發者網站裡提到的功能概念:
Meta Quest 3:Passthrough(直通、看穿)、Scene Understanding(場景理解)、Spatial Anchors(現實空間中錨定虛擬物件)。
Apple Vision Pro訴求A spectrum of immersion(沉浸式體驗光譜),包含:Windows(視窗)、Volumes (App有3D深度)、Spaces(分享的多空間)。

attachments/202403/0588400979.jpg attachments/202403/1409993793.jpg

      綜合起來,加上相關科技組合,我對這樣混合實境~原元宇宙流暢交融,有三個期許,也是自己未來想著力研究的方向:

※「從屏看穿」
硬體配備了鏡頭與感測器,可以從屏中看到眼前現場,再以應用軟體疊加資訊,就可以適時展現兼具AR、VR的應用,我們常說「沉浸式體驗」,現在本身在場的實境,現在可以創造出「再沉浸」的機會。
這樣「從屏中看到眼前現場」的樣態,某種程度增加了「安全、放心」:戴著頭盔還是看得見大家,走動也清楚現場環境。我上次戴頭盔查手機上的簡訊回應,再輸入頭盔裡的視窗,感覺很流暢方便呢!

      軟硬體有了這樣的「看穿力」,我開始期待「情境感知」與「智能物件」:

※「情境感知」
我常說「實境即為寶」:獨一無二的真實現場,從教室、圖書館到各種資源中心,現場的布置規劃就很豐富,從AR、QRCode的應用疊加數位資訊,現在帶著MR頭盔,可創造另一番景象。
實體現場包含空間動線擺設,也還有像平板、大屏的數位螢幕,這些都能讓當事人、在場即時參與互動(包含遠距同步互動),環境裡或在場人還能添加各式感測器,即時創造現有環境當下的最豐富學習支持,當然,使用者的手勢姿勢含語音互動,也有完整的行為互動(任務、思考)數據紀錄。

※「智能物件」
這是依教學需要,可移動、自由擺放的實、虛物件,實體物品、海報、卡牌與書本等,在MR中添加也賦予數位互動表現,虛擬物件,從現有工具模型匯入,或者遠距協作支持、AIGC動態生成皆可期。
物件(O)也和環境(E)、參與者(P)之間發生互動,而且,這樣的O、E、P還可有實體、虛擬兩類,相信玩起來就更精采了!
      目前我玩了Figmin,得以印證上述的想法,看到Jigspace也納在Apple Vision Pro中,我對於Authoring Tool如MAKAR,則期待可以創新「戴頭盔走在空間中,既能體驗,也能即時創作、造境」等功能,開心開心!

      這篇也值得參考:Charting the Future of Virtual Reality with Meta Quest 3

標籤: VR AR XR MAKAR COSPACES Jigspace

藉COSPACES宣導與設計交通安全教育

      這週前往南北兩校見學,不約而同都聊到「交通安全」,我試著以COSPACES來玩多樣表現,陸續發布於臉書中(各CASE連結另有影片)。

      CASE0:利用Mergecube添加虛擬表現,藉由擺放與拍攝角度,套疊到真實現場,但效果不好掌控(容易跑位)。

 attachments/202403/5355848185.jpg

      CASE1:現場拍攝360相片,可以擷取部分區域,利用Mergecube來展現,相片底圖上增加交通工具。

attachments/202403/8373932505.jpg attachments/202403/4744853700.jpg

attachments/202403/2548023931.jpg attachments/202403/2352772515.jpg

      CASE2:我參考一些內輪差提醒的影片,藉著COSPACES加上程式設計、物理作用,讓車子移動於路線上,觀察表現效果。

attachments/202403/5373337037.jpg attachments/202403/3749456615.jpg attachments/202403/0496664825.jpg

      藉由實虛整合的設計與表現、迭代改進,相信更有不同的感受與印證,而且,讓孩子們自己來設計與表達,期盼能加深印象與應變力。

史始使駛~由書觀史台灣四百年

      在逛看「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後,想以臺南四百來設計ePBL活動,昨天提到藉由多個面向的資源與主題發想參考~由書觀史是個好方法。

 attachments/202403/3461639735.jpg

      找了許多書本,陸續發想幾個面向:作者(本身背景)為何與如何寫成此書,每本書得主題描述,在共有的時空背景裡同軸多軌,多樣的切入點,是以怎樣的邏輯理路開展,再帶給我們許多探討的視野與視角。WebQuest裡的「在一本書之外(Beyond the Book)一本書的背後(Behind the Book)」很可以套用。

      既然談1624,我先以楊渡先生的「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來看:印象中記得楊渡先生是位(詩人)作家(我知道還有楊牧、楊照...),但寫有歷史書卻沒印象,而我看對於1624常見的描繪裡,也很少提到顏思齊....,這就讓我感興趣了!此外,楊渡還前後寫了「有溫度的台灣史」、「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麼來到臺灣」。(簡介於文末)

attachments/202403/1257303094.jpg attachments/202403/9774672950.jpg

       另外,「典藏台灣史合輯」,則由各時期專業研究者分工協力撰寫,描繪得理據連貫、鉅細靡遺:分別有(一)史前人群與文化、(二)台灣原住民史、(三)大航海時代、(四)漢人社會的形成、(五)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六)台灣人的日本時代與(七)戰後台灣史。我喜歡介紹中引用學者對於歷史知識的切入觀「歷史是歷史家與事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是現在與過去持續無終止的對話」,或是「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廠許歡這樣描繪:戀舊而練就,曾經以成精,憶歷更毅力!(簡介於文末)

attachments/202403/6202943252.jpg attachments/202403/0878817855.jpg

      接著再找到地圖輯(空間)、年表形式(時間),大航海時代至今的台灣(事件與關聯)、以及圖例與手繪(意象表達).....,都開心相遇地集合起來,好好探索跟研究。

attachments/202403/8161509950.jpg attachments/202403/9383422078.jpg

attachments/202403/0185540759.jpg attachments/202403/7670044568.jpg

attachments/202403/5554542099.jpg attachments/202403/1833634238.jpg attachments/202403/4701878453.jpg

博客來「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介紹:

  1624年,鄭成功在日本平戶出生、顏思齊帶領眾家兄弟赴台灣、荷蘭從彭湖撤退到台灣建造堡壘……大航海時代的風暴彷彿把英雄豪傑齊聚到台灣,目光投向廣闊的海域,把台灣、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捲入暴風圈之中。
顏思齊,作為個福建漳州青礁的子弟,因殺官宦之僕,逃到日本平戶。1624年因結合志士,反抗慕府壓迫,流亡台灣,於魍港上岸,建十寨,成開台基地。那是大航海時代伊始,一切海洋秩序尚未建立,海洋世界還沒有國際公法,沒有規則,沒有海觀念的時代,他如何在這個海洋爭霸的時代生存?
1624年,荷蘭在紐約建立一個貿易站,開啟了如今世界第一大都會紐約的歷史。
這一年,世界的版圖已經改變。台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這是一個人,一群兄弟,一個大時代,兩種文明衝擊的故事。

博客來「典藏台灣史合輯」介紹: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張炎憲教授生前推動台灣史普及化,主張由台灣人自己書寫具有主體性觀點的台灣史。因此,思考這套書的內容時,便希望導入晚進的研究成果,促進台灣社會對台灣歷史的瞭解、提升台灣意識。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標籤: TN400 ePBL

多面向玩想台南400出發手稿

      0206到台灣歷史博物館觀展1624,0228台南市區走踏後,0229出發往台東前騎ubike 發想,在高捷首班車等著開之前寫下這張。   

      想藉著臺南四百來設計ePBL活動,藉由多個面向的資源與主題發想參考。

      首先是人,再來是自然地理(尤其是水),書本跟地圖,館所展覽,以及活動,還有真實的現場(現況跟以前),加上網路資源以及媒體報導,主題式探究相關的科技應用模式,用來說故事、策展和虛擬旅遊。

      人的部分,仿效紐約四百人,用GRASPS裡面的範例來做名人堂,從設想三組三個人開始。可建立模擬日記(Simulated Diary)平行日記(Parallel Diaries)

      水,本來就從理化的角度繼續整理,加上大航海時代,怎麼在自然環境、科技進步,和台灣特有的地理位置上發想。

      找了許多書本,作者(本身背景)為何與如何寫成此書,各自主題描述在共有的時空背景裡同軸多軌,多樣的切入點,都有許多可以探討的地方。在一本書之外(Beyond the Book)一本書的背後(Behind the Book)

      各博物館的常設展跟特展,目前的規劃活動,可搭配教學進度、學校來結合,實際到現場走一次,拍攝相片、360,也能進一步製作虛擬旅遊導覽。甚至請教專家,遠距直播。

      參考網路資源、Youtube(如《1624》大型戶外歌仔音樂劇 ),還有社交網絡,可發起和參與活動。

      媒體相關的活動報導,不同領域的記者取向,也能夠做個參考。

      各種PBL活動,結合在主題、科技工具跟師生活動,建立目標、規劃任務,一起邀玩。

attachments/202403/1540553452.jpg

標籤: TN400 ePBL

台南400之「我的3X3名人堂」人選

      先前「1624,台美共探好望角」說到台南、紐約,都在今年舉辦400年相關活動,400年的時空人事物實在豐富。我看到紐約時報這篇「400 Years and 400 Names: Museum Tweaks City A-List」,談到紐約市博物館選出400個名字活動,這句描述很有意思:Half the fun of lists like these is arguing about who is left off.(像這樣的清單的一半樂趣在於爭論誰被排除在外。)

      說得也對:正因為每個人在意的角度、範疇都不相同,有著自由選擇與詮釋的機會,更代表著可以創造多樣與精采的教學時光不是嗎?

attachments/202403/6308698452.jpg attachments/202403/2692973805.jpg


      之前在「GRASPS原則 (引自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實例介紹中,設計名人堂 (社會和語文,四一五年級)就是第一個例子:

      州政府宣布設立名人堂來表彰地方人士對社區、對全州,以及對全國的真獻。由於正在從『xxxx』學習關於著名人物的事蹟,你被要求提名一位你認為值得入列名人堂的人士。
      你的任務是研究這位被推薦人士的生平,然後向名人堂遴選委員會說明,你推薦的候選人應該入選的理由。請確定推薦信內容已清楚描述候選人的成就和貢獻。

      228那天我從台南火車站散步到台南市博物館,也想了自1624年開始的四百年來,從歷史、企業與政治三個領域,各想三個人,當時發現特有關連實,很鼓舞自己想繼續深入探究呢!野人獻曝與大家分享:

歷史:鄭成功、巴克禮與湯德章,都與日本再有關聯。
企業:奇美許文龍、輝達(NVIDIA)黃仁勳,超微(AMD)蘇姿丰,都是台南人
政治:先以總統、副總統來看陳水扁、賴清德與蕭美琴,也都與台南密切相關喔!

attachments/202403/5856262563.jpg attachments/202403/5167151350.jpg

標籤: TN400 ePBL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