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行動學習」資格考作答(四)教師持續實施行動學習的關鍵因素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27 17:02
前瞻計畫提出教學三層次演進,其中創新教學:讓教學活動不再只限於教師傳遞給學習者,也能擴及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人際的多向互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經由探索、實驗與實作,與人溝通合作,進一步分享發表,獲得統整而有意義的學習經驗。
這樣的創新教學樣貌,正有賴教師有效善用行動學習特性,進行全方位學習設計,同時,也要思考於校本現場脈絡下,如何能善用數位槓桿:科技功能效益(Digital)與人際集智聚力(Many),經營常效永續的教學職涯。
新冠疫情以來,教學現場師生除了每天量測體溫,演練停課不停學的網路混成教學模擬,大家對網路教學平台、行動載具應用,相信都達到新一波的使用習慣與素養提升。以新北市前瞻計畫為例,2020年9月開始,全新北市近3百校,全面導入智慧學習教室(以行動學習與教學環境整合為基礎),每所學校皆配備之少一間提供全班一生一平板上課的智慧教室,這鼓舞老師願意投入心力研究與行動。
此外,從教育部與大學、各組織企業公私協力之下,可運用的網路資源、工具與平台豐富多樣,同時,教師們自發參與的社群、專業研習也蓬勃發展,吾人樂見這樣的境況,帶給現場的教師在經營行動學習的過程中,都能左右逢源,力求豐盛精彩。
針對教師如何將行動學習應用到課程與教學的策略,從設備普及與數量需求而言,建議依三階段推進:教師先使用一台行動載具上課,進一步到小組平板、各生平板。老師能先活用行動載具展示學習APP、投影學生作品與網路資源後,引導學生們小組合作,分工善用平板完成任務,這時也要適當準備學習情境的規劃,利用QRCode、AR、VR、物聯網和機器人等科技,為行動學習展現更多樣態。最後,再提供每位學生各有行動載具的機會,必須學校無線網路穩定、教師個人做好準備,才好提供每位學習者自行探索,進一步創作、分享與發表。
這樣的推進,還要考慮整體學校運作的實況。在現實中仍未能滿足所有班級每個學生有行動載具之時,所有老師都能先行展示,挑選合適的APP應用於教學中,示範給學生認識行動學習的美好,引導若能於家中、非上課時間也自行探索,或許也促成未來實施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方案的可行性。
接著,也期許在學校的領域研究會、學年夥伴之間建立學習性組織,在自身學校專有的特色圖書館、社區條件下,讓學生、家長甚至社區志工能共襄盛舉,一起建立結合學習進度的主題活動、情境佈置,就能延伸行動學習從教室課堂到全校各處、家庭社區的機會。
當然,以網路串聯全世界的理想也變得簡單可及。依據學生年齡與身心逐漸成長,利用行動學習提供自主探索機會,建立自信、提升動機,也藉此了解自己與他人,能進行自主學習與同儕交流。我們可以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當事人當責出發,規劃「主題式探究(PBL)」活動,無論是社區踏查或者虛擬旅遊(Virtual Field Trip),師生遠距互訪、請教專家,考師可以藉著行動學習之便,設計學習任務。從問題的定義、發想解決辦法,並據以行動、調整與結果省思,配合上述三階段,規畫個人或小組、全班的行動學習任務,結合教學情境、網路平台的實虛整合支持系統,提供學生問題解決、進行高層次思考。
我的「行動學習」資格考作答(三)如何利用混成式學習環境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27 16:43
三、行動學習的特色為可利用混成式學習環境,一般而言,混成式學習環境整合行動學習與傳統教學的特性,在真實和虛擬環境(室內和室外)中進行教學活動,行動學習的教學設計和學習分析成為重要的議題。請針對教學設計和學習分析的文獻分析行動學習的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效分析。
我從行動學習特色與ASSURE教學設計模式兩面向切入:
◎行動學習特色
現有教學現場的教室、師生組合,在巨觀層級下變化不大,但因行動載具的置入與行動學習活動開展,在具體微觀的實施層面,實已轉變為「實體與虛擬無縫接軌」、「正式與非正式學習交融」、「教學時間與師生任務翻轉」的混成學習環境樣貌。
這樣的混成學習環境,在物理時間與環境的制約下,仍是有序組織而成,但也充滿開放彈性、個別自主的學習機會。如何經營這樣的教學情境變革,經營更好的教學 成效,實有賴教師依循教學設計、教學實踐、學習成效分析,持續省思精進。
◎ASSURE教學設計模型,即以「確保教學有效」為終極目標。
ASSURE教學設計模型,包含下列步驟與面向:
A:分析學習者
S:撰寫學習目標
S: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U:使用媒體與教材
R:激發學習者參與
E:評量與修正
據此再以SURE(確保!)深入探討。由於行動學習的載具特性,促成新的媒體運用、方法多樣,教師須慎選規劃,提供在教學當下或學生自主學習、同儕合作之際,皆能善用行動載具功能與學習機會。同時,也藉學習平台、環境或穿戴感知科技應用,於學習當下即能偵知、紀錄學習歷程,進一步積累數據,以進行分析並描繪學習進展圖像。這樣全方位的學習設計,促成行動學習運行流暢與彈性開放,而藉由學習分析機制,又能兼容學生自主學習或同儕互動的整體樣貌,以提供教師作為教學決策研擬,支持個別、差異化學習輔助依據。
上述行動學習特色,也可供教師或教育權責機構思考,進行數位躍升:各特色皆能提供我們對學習設計從「事前準備」到「全程調控」的機會與操弄能量,而學習分析也從教學前的學習者分析到提供即學即評、精準促學之服務。換言之,整體從雲端學習系統、教學現場情境的實虛整合,再到個別或行動載具使用,串連起在行動學習中師生交心,科技融通的學習設計與分析一體化面貌。
此外,教師除了自身與學校同事共備,在台灣,全國中小學現場,仍多以特定出版商之課本為上課之基礎媒介。除了原有教科書商提供的教案設計、多媒體資源、評量工具之外,若能由中央或地方教育局各領域輔導團專業夥伴協力,加上資科司、教網中心技術團隊,共同設計服務行動學習、智慧教學之數位平台常軌,讓教師們能從設計之初,即活用總體數位共備的能量,為自己的教學經營提供更完整的學習機會,同時,整體的學習成效分析,也能在這樣的基礎上,為所有的學子提供個別化與參照式的學習進程檢視,進而提供相關教學決策改進和學習輔助規劃。
我的「行動學習」資格考作答(二)提出一個行動學習的研究主題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14 20:14
這題的下筆,我當時想了很多「研究主題」後,決定「放感情」寫~畢竟,這是我成為我(新北張原禎)的「本心初衷」(十年 、廿年 )呢!關於「放感情」之意,可參考「三分鐘的長考:和科學談戀愛?」。
二、請提出一個行動學習的研究主題,設計一個研究計畫。請概略說明此計畫之目的、理論、設計與方法、以及預期結果等。同時請提出本計畫構想之創新,與既有文獻之差別與研究貢獻。
我的初衷出發:
在新北市這次難得有機會普發平板的時候,在創新擴散的概念上,其實就是思考著如何能夠最快發揮每一台平板的教、學效益?可以讓所有的老師都能夠體會到:以iPad操作跟原有的電腦教室或者是在教室裡的電腦使用教科書的機會,有更多的不同。再由學生小組或個人能夠使用平板時候的教學,又可以發揮到怎樣的境界呢?
2.0的計劃已經要開始。那麼各個縣市執行的狀況哪些是好的模式?以及真正提昇老師的教學需求的智慧教室的層次,除了從自主學習用載具跟平台之外的教學活動,更多自我導向學習與網路協作延伸,其實是更需要做一個盤點跟擴散的。
◎創新構想
綜合十多年行動學習載具創新演變、教學模式與經驗,各項研究多以行動學習的實施端為主要描述重點。本研究以學生個人相關學經歷出發,除了確保行動學習教學有效,也關注縣市學校層級創新擴散的現象。
◎研究契機
學生個人參與教育部與各縣市行動學習推廣多年、也研擬相關行動學習學校甄選、輔導專案。加以國內行動學習學校推行多年來,超過3百所高中與國中小學校,都有許多教學精彩、寶貴經驗,實應多加擴散與傳承。而2020年9月開始,全新北市近3百校,將全面導入智慧學習教室(以行動學習與教學環境整合為基礎),因此設計本實驗方案。
◎研究目的
採用策略規劃流程建置縣市層級行動學習現場,以創新擴散理論檢視專案實施與導入成效,並據以檢視教育系統數位轉型樣態。
藉由策略規劃與實踐歷程,檢視科技投資是否適足到位、行政與社群經營是否真能支持教師,並且激發教學熱情與自我督促。
◎設計與方法
首先與教育當局提案,邀請專家學者與實務經驗豐富之學校師長,籌組研究小組,研擬專案時程與任務。本研究從理論模型與計劃文件分析、實踐歷程問卷與訪查訪談記錄三方面著手,兼具質性與量化進行Design based Research行動研究。
◎理論模型:
一、策略規劃(地方層級策略規劃與執行歷程檢視)
新北市教育局曾於2008建立「台北縣學校經營策略規劃手冊」,參照Bryson九大步驟,提供校長與夥伴建立學校願景與經營藍圖。依循下列歷程:
1. 發展初始共識
2. 確認釐清要求
3. 訂定任務價值
4. 評估外在環境
5. 評估內在環境
6. 確認策略議題
7. 發展適切策略
8. 敘寫成功願景
9. 撰寫行動計劃
自教育部於2001年資訊融入教學種子學校補助專案開始,即多以競爭型計劃提供縣市與學校申請補助,唯未參與學校,廿年來仍居大多數。拜近年108課綱實施與前瞻計劃推進,所有學校均投入相關經費建設智慧教室、提升教學效能。因此,更需要學校進行策略規劃、發展導入新興科技之願景與行動。藉由縣市執行推動,可於新學年邀集所有學校建立、繳交校本推動智慧教育、行動學習發展方案。
二、創新擴散
從創新特質、個人接受與社會系統,提供各校盤點檢視與設計導入方案。
創新擴散具有五項特質:相對優勢、相容性、複雜性、可試用性與可觀察性。可以看智慧教室、行動學習,與原有教學活動的整合、新發展。
個人經歷認知、說服、決策、實施與確認五階段,可用以檢視校內各教師成員的現況、資訊應用素養與態度,從而綜整校本文化之微社會系統,找出關鍵人物,建立創新者、早期採納、早期多數、後期多數與固守不動者之間的關聯圖譜,以設計兼具實效與人和之推動策略。
三、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雖引自企業服務客戶的概念,因應內外部競爭與挑戰加上新科技與社會型態變革,必須轉型因應以提供創新服務,從學校經營的角度亦可參考,從四大面向進行策略規劃:策略與領導、建設環境、創新教學、績效評核。
文件分析:
從說明會開始,徵集上述各校發展規劃資料,再佐以相關文件:公文計劃、各校計劃、會議紀錄、研習與工作坊規劃、各相關公開文本,歸納淬鍊行動指南並提供專案推進參考應用。
實踐歷程問卷與訪查:
依時程進行各區或學校訪視,由訪視者(指導教授或輔導員) 到校訪查後,撰寫訪視報告與建議,佐以相關問調查現場師生樣態,加以分析統計,提出改進與未來建議。
預期結果(亦為與既有文獻之差別與研究貢獻)
藉由本研究與專案執行並進機會,持續積累經驗、調整策略方法,期能獲得專案實踐、理論務實修正與創新廣之成果。本研究預期獲得成果:
1、盤點歷來全國行動學習推動成果,提供各校觀摩參考。
2、整理縣市層級大規劃導入新興科技之實踐歷程與省思,提供前瞻計畫未來推進之參考依據。
3、建立行政、校本層級對於教師社群與專業成長之有效支持體系,並提出未來常效永續之創新擴散推動策略。
我的「行動學習」資格考作答(一)行動學習理論、科技研發,對於實務教學之應用
作者:塾長 日期:2020-11-14 19:57
經歷了幾個月資格考準備,近日成績放榜通過了,又將開始新的博士研究和退休生活結合的規劃。
七月宣告我博班資格考「行動學習」的學習行動後,先玩八月博班資格考的自High猜題玩想,九月初,認真寫了五小時!
![]() | ![]() |
這段期間經歷許多事~主要還是好奇各縣市前瞻計畫的1.0→2.0之轉進探索,先藉著回顧九月作答的展現,從兩個月前回顧、出發,繼續加油~
一、請就近年國內外行動學習研究發展,提出重要的行動學習理論,與各項科技之研發,分析並歸納,各理論與科技對於實務教學之應用。
行動載具普及十多年來,當前也正邁入5G通訊階段,我們在生活、工作、商業、娛樂與媒體、社交網絡上的運用,大家已無法脫離這樣的環境。繼十年前iPad第一代問世後,從小螢幕手機進階到與課本大小相近的親和閱讀式平板,為教學帶來更貼切的支持與應用機會。
因應這樣的教學機會,我們見到國內外陸續推出行動學習方案與研究發展報告,從教學研究實驗與現場實務,將既有學習理論與行動載具導入加以媒合、採用與修正並創新。
行動學習具備下列特色:
◎可移動性:擺拖時間、場地限制,有效接軌網路連通,提升學習效率。
◎個性化:依個別學習者需求與意圖,提供個人專屬學習路徑與建議。
◎多元性:連接多樣載具、網路服務與情境,學習資源、教材與課程活動也可多元隨選。
◎普及性:硬體與網路普及,軟體內容輕簡,費用成本低廉,從個人自學、混成學習到終身學習皆可串接。
◎網絡性:除了取用網路服務資源,也建立人際交流、環境連通(物聯網)促學機會。
◎驅動性:在真實情境與學習任務下,個人自主性、協作性都能有意義展現,促使以內在動機與驅力主導學習時光。
◎小模塊性(碎片化):由於移動特性,注意力不易固著、短時間、變化快,學習內容與教材的互動設計也以快易通為原則。
首先,學生的學習行為變得多樣多緒,老師不易再遵循相關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而逐步朝向認知、建構主義之教學理論派典。
我們可針對單一或多項特點,配合學習者年齡特質、學科內容屬性,選用適合之學習理論來實施行動教與學。
上述行動科技與特點在近年來,雖衍生許多新興科技,如擴增實境、虛擬實境、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等,都可再與行動學習、教學情境加以整合。但無論如何,我們仍須結合教學實務,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有效教學。據此出發,歸納可以幾項學習理論進行核心思考:自我導向、學習條件、主題探究。
「自我導向(Self regulation)」
學習者能系統地引導自己的思考、情感與行為。以使自己能朝向目標前進。隨著學習者年齡與身心逐漸成長,加以數位科技可提供自主探索機會,讓學習者有更多的自信、動機投入,也藉此了解自己與他人,能進行自主學習與同儕交流。從自我觀察到監控,自我判斷到言行、自我省思到強化,
這可以由老師進行設計,以行動學習活動促成學生在身心、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全方位開展。
在教學活動規劃上,仍以「學習條件」的進展推進:先讓學生注意、期望,並調用既有記憶,接著進行探索、表現與反應,最後還有學習遷移應用。這樣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當事人當責出發,就適合規劃「主題探究(PBL)」活動,作為行動學習看用科技特色,並與學習理論相結合之學習任務。從問題的定義、發想解決辦法,並據以行動、調整與結果省思,老師可規畫個人或小組、全般的行動學習任務,結合教學情境、網路平台的實虛整合支持系統,提供學生問題解決、進行高層次思考,並能與同儕甚至遠端師生進行交流。
當然,可持續利用ASSURE教學設計模型檢視與規劃,以「確保教學有效」為終極目標,包含下列步驟與面向:
A:分析學習者
S:撰寫學習目標
S: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U:使用媒體與教材
R:激發學習者參與
E:評量與修正
博班資格考的自High猜題玩想
作者:塾長 日期:2020-08-22 20:32
上次宣告「博班資格考的學習行動」後,開始放暑假、退休。除了針對教學目標、教材大綱準備,也閱讀文獻、交雜自己的專案參與、行動紀錄。
![]() | ![]() |
還有十天後考試,需要收尾綜整一番,我自High地自問自答模擬論述看看:
1、試從「數位轉型」的概念模式探討台灣前瞻計畫、智慧教育的策略規劃,並論述是否接軌世界教育思潮,且與科技、社會發展趨勢吻合。2、以縣市前瞻計畫為例,探討對於學校現場、教師專業成長與社群經營之影響,並且提出以校本層級規模進行人力調控與創新擴散導入方案。
3、請探討從行動學習發展到5G未來應用中,對於應用新興科技融入教學的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演變。(新興科技包含:擴增實境、虛擬實境、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機器人、人機介面...等)
4、試採用相關教育理論、教學策略與方法,探討個別化、混成學習的可行性及行動方案設計。
5、試以精準教育、學習分析的理想和現實來看當前台灣智慧教學環境中,藉由數據驅動以支持教育決策、學習支持,還面臨哪些機會與挑戰?
6、試擬一份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說帖,讓行政、教師和家長多方盡可能達成共識,一起為「以學生為中心、當責」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流暢而努力。
這是八月第一篇部落格,實在是還不習慣作息節奏,哈哈!
從八月初去參訪屏東科教中心,一個月來見學四個縣市教網中心、多家企業,然後備考愈讀愈感嘆時收到註冊繳費單,呵呵
宣告我博班資格考「行動學習」的學習行動
作者:塾長 日期:2020-07-12 21:27
在Open小將生日這一天(7/11)傍晚的公車上,在第91本新格本首頁許了願:把自己準備博班第二科資格考「行動學習」公開,宣告我這個暑假是非常充實、認真學習的。
![]() | ![]() |
今天一早就滿心期待地到國北研究室,看看當年「行動學習」的成績、課程教學目標與相關資料夾,準備展開我自由玩耍的學習行動。
![]() | ![]() |
由於是Openbook考法,我需要充分閱讀文獻、整理筆記、觀點與自問自答模擬論述。不過,從103學年第二學期到現在109學年將開始,科技與社會、教學現場的變化已變化多端,所以我想在暑假認真準備考試的同時,也把歷來所看、所想、所接觸都做個盤點。當時的課程資訊,現在仍可與時俱進:
教學目標:瞭解行動學習的理論基礎與實施方式
教材大綱:
1.資訊融入教學的理論基礎
2.行動載具的應用
3.行動學習理論基礎
4.混成式教學
5.行動學習教學設計
6.行動學習教學方法
7.行動學習教學策略
8.差異化行動學習
9.擴增實境在行動學習的應用
10.補救式行動學習
這個暑假開始,都要認真玩真的,我自許即便身份自由,也涵蓋自主探究、自律自持。不過,還請大家時不時督促我該唸書喔(聽說這就是「公開宣告」的退無可退),哈哈!今天上午印十篇文獻,下午「瞬間」效率記錄佳,繼續加油!
看想快、說寫少,做個「放下」的動作。
作者:塾長 日期:2019-05-27 19:02
隨著新職務確定,自己也採取行動:放下一些。
攤看一年多前看想很多關於「智慧學習環境」的文獻,回顧重溫找到、閱讀與發想時的愉悅,也有點惋惜少了進一步說、寫下來的持續,當然,現在心思又跳到不同層級與領域,先做個小封存,留待未來再玩。
![]() | ![]() |
有興趣的您也可以私下交流喔!英文和簡中文獻居多,有的看標題就覺得很熱血吧!
補附近日熱門新聞數篇:
◎AI如何改变教育?机器学习教父、好未来、松鼠AI等大佬有话说
◎順道回顧自己十年前思行四句 (學思疑問探,看想說寫做)
回憶永遠停留,留停持續開展
作者:塾長 日期:2018-05-13 17:15
今天雖第一次過著不能親身陪伴媽媽的母親節,但其實每天看著天上的雲彩變幻,就會彷彿看見您。
有好多的話來不及說,也有現在才想跟媽媽說的話。
原本,我規劃在明年八月申請退休,想著或許有更多時間陪伴媽媽,但現在卻來不及了。加上後來租屋住在學校旁邊,要是退休了,卻每天聽著鐘聲、師生笑語,豈不奇怪?
說實在,想退休也不是有什麼太多考量,就單純想更自由玩想迋遊而已。
那麼,是否重新擬定目標,讓自己認真地以博士研究為重心,好好地享受探索科技與教學的多元e智慧?
感謝德音師長諒解,同意讓我申請自今年8月1日起留職停薪一學期,來進行多元開展探索,體驗在各式場域裡擴展視野,進而聚焦研究。
當然,也趁著自由時光,先求節撙開銷,再來放肆地迋遊玩想。
還是一定天天想著媽媽:我會好好照顧自己與家人,請您放心地時時看著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