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我的夏日研究開玩~『Focus on inquiry』

      七月起開玩「我的夏日研究」,今年想玩實體科學玩具線上虛擬旅遊與教師認知盈餘(協槓共備)邀玩,還有建構TW6C

      早上先整理選看四書:

attachments/202306/6254467672.jpg attachments/202306/1709347148.jpg

attachments/202306/3576014329.jpg attachments/202306/3918354122.jpg

      接著從「Focus on inquiry」出發:上次2012介紹過這份2004發表的文件『Focus on inquiry: a teacher’s guide to implementing inquiry-based learning 』,我先整理三個角度觀摩:attachments/202306/7287749152.jpg

探究的流程,包含計劃、檢索、處理、創造、分享和評估。

attachments/202306/9328748911.jpg

教師的準備,有十個步驟:

1、從哪裡開始規劃?
2、誰將與我一起工作?
3、我們如何吸引學生?
4、我們調查的範圍是什麼?
5、哪些資源最有效?
6、什麼時候引入探究?
7、我們使用哪些查詢和 ICT 技能?
8、我們如何監控和評估探究活動?
9、我們如何開始探究?
10、我們如何確定哪些有效?

attachments/202306/5774294362.jpg

      各年段活動建議,依學齡合適的教師引導與工具應用、活動形式建議:

attachments/202306/5397695702.jpg attachments/202306/6541621543.jpg

attachments/202306/0007536963.jpg attachments/202306/2171931501.jpg

      寫好這篇的獎勵,就是買這本:EdTech Essentials: The Top 10 Technology Strategies for All Learning Environments ,藉以好好造智慧境!

 attachments/202306/0195542324.jpg

從數位槓桿到數位轉型初探

      大學塾裡,寫著「數位槓桿」的文章有四十多篇,對於Digital+Many的組合,槓桿支點與施、收力道,是自己享受也學習許多之處。半年來疫情期間,常看到企業亟思「數位轉型」與實踐,那麼,我們教育圈的數位前瞻與智慧教學,是否也代表著「數位轉型」呢?

      看到這篇「The Role of Academic Libraries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ies」的摘要首句讓我茅塞頓開: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volves vision, strategy, people, processes, and technology.數位轉型意味著涵蓋願景、策略、成員、過程與科技,全方位統整運作。光這句話就讓我停佇好久,百感交集呢!

      不僅在大學塾裡看十多年來教學現場與教育科技交織的演變,即便我再翻看八年前「多元e智慧學習圈」研究背景看「智慧學習環境」文獻,加上這兩年的VR、AI、物聯網與機器人,相信也都將帶給教學現場不同的激盪與影響。從『人己、際、境、機』整體運作不辦公玩策略規劃 ,我會再盤點一番。

      慢慢地我也新開展自己的博論研究與生活,藉著今晚買的幾本書,試著從實體、紙本、主題再出發,好好讓槓桿也轉型!

      數位時代與遠見雜誌,從超商經營競爭與演進,到縣市升格的利弊得失,都讓我獲得好的思索啟發。

 attachments/202006/7494134803.jpg

      主題摺紙,以及紙本書的點讀,只要手指按壓即可發聲,我要拆解再研究研究。

attachments/202006/0809594583.jpg attachments/202006/6105179140.jpg

   

      春假前、後一直掛心想,本來希望設計線上教師研習方案,但看著自己十年前未竟的「多元e智慧學習圈」,後來就變這樣了:媒合大學人力與中小學師生進行線上課程活動演練與交流。或許疫情期間有需,但更盼為常續經營。

attachments/202004/7383907643.jpg

      以下為純發想的紙上企劃,也向「瘋狂」的學姊、好多好多認真協助與分享的長官、師長、社群致敬!

※目的:
        結合大學人力資源,教授、學生與中小學校合作線上活動演練,由教育當局建立邀約與媒合機制,以協助全國師生於防疫期間善用數位平台資源,熟悉線上教學活動模式。
說明:
一、教育部與各地方政府教育局處,鼓勵親師生善用數位平臺資源,「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便利包 」也規劃有「線上課程教學與學習參考指引」,無論是資源、平台的操作模式介紹,或是行政、教學層級權責區分與協作,都能考量俱到,因此,若能進一步落實與協助熟用更佳。
二、鑒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宣布兩週停課,師大學生需居家自學,課程改以全線上進行。本專案鼓勵師大學生參與協助全國中小學班級師生(目前在校上課)練習學習平台使用與視訊同步會議,可輔以佐明自己居家自主學習近況,展現學習能力以及教學服務熱誠,同時,亦可參考作為大學授課或相關社會服務學習之考核項目依據。
實施方式:
一、希望能由教育部、師大(當然希望包含更多)與縣市教育局合作發起與邀請,以線上媒合為原則,辦理線上說明會,進行表單填寫,未來亦可由中小學校的師大校友學長姐(在職教師),邀請任教中小學的校友(目前師大學生)參與活動。
二、可能先以直播合作視訊方式,說明本次專案活動目的、實施方式與預期成效,邀請多方參與:教育部、教育局、師大校方、學生,以及中小學校長、教師與學生代表。

三、實施細則
1.由公部門發文,宣導配合現有防疫措施的各種方案,徵求大學教授、學生在課程中熟悉使用同步與非同步平台者,於課中針對本專案進行介紹說明,邀請學生參與服務學習。
2.學生自己準備基本的履歷,包含系所資料、熟用平台工具種類、可服務時間登錄。
3.由縣市教育局發文提供中小學校提出需求,以線上表單填寫方式:教學科目、時間與選用平台。
4.於每週四下午進行媒合聯繫,可於週五與中小學校教師先行聯繫、測試,預約下週上課時連線活動安排。

5.實際上課流程:
5.0確保連線,開始上課。
5.1中小學教師說明本次活動,簡介參與大學生,介紹網路平台基本功能與使用介面,請同學準備提問互動。
5.2遠端大學生與現場師生交流,針對疫情宣導、數位資源應用、平台操作,以及居家學習應提醒事項進行交流。
5.3由校方或該課教師協助拍攝、歷程記錄,填送成果。
5.4大學生撰寫體驗心得、流程實踐與調控分享,繳交心得。
6.活動網站專區、聯繫窗口與QA。
四、行政配套準備
1.相關聯繫專案窗口。
2.經費與管考、獎勵教育局、中小學校師生與大學師生。
3.可先邀請試辦與示範點。

為何孩子落後?我們能做什麼?

      這學期博班的第一項作業,是閱讀Charles M. Reigeluth與Brian Beatty的Why Children Are Left Behind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文章,有意思的體驗~最新的作業,正是自己一直醉心的志業哪!正值孩子們期中考前一週(再一次大考他們就畢業了!),寫來也更熱血自己。

      為何有些孩子學習落後?作者首先提出四項原因:
一、他們有未被滿足的需求,繼而阻止或干擾他們的學習。
二、他們缺乏努力學習的動機。
三、他們缺乏相關的基礎知識。
四、他們缺乏有品質的教學來支持他們的學習。
      進而針對每種造成孩子們落後的原因加以描述,再進一步討論我們可以針對各種原因做些什麼。
◎造成孩子們落後的原因
    首先是未被滿足的需求,如果未能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我們將無法對他們的學習提供任何幫助。若孩子們到學校時挨餓、身體受虐或情緒受挫…,他們就無法學習。除非上述的需求問題得到解決,否則孩子仍會持續落後。
    二是學習動機,因為缺乏動機,學生即使缺少基礎知識與支持而無法學習,他們也不會在乎。雖然大多數孩子剛開始上學時都能興奮地學習,但隨著時間越長,這種興奮逐漸變淡,尤其是在遭遇失敗和尷尬時。這些缺乏動機的兒童,將無心努力學習,也成為落後的主因。
    三是學習的基礎,新的『知識』建立在既有知識之上,『技能』也常常建立在彼此能相通的簡單組成技能之間。此外,『理解』會以基模形式組織起來,成為相關的知識結構,同時,又能進一步促進新的理解產生。當前的教育往往迫使學習較慢的學生尚未精熟此單元時就將他們推進到新的主題,這就導致他們的學習缺口與將來的學習落後。
    第四個問題是學習的支持,即使是最積極和準備好的學習者,也會因為不充分的教學而使得學習變困難,我們目前的教育實踐並未提供每個學生各種以被證明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成功的學習支持。
◎解決方案與國內作法
    了解四個問題的存在與造成學習落後的關鍵後,作者引用各家學理與派典模型,整理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並且說明在學校能負擔的前提下,解決每個問題的建議行動,並利用科技來幫助實踐這些解決方案。以下整理各問題所引用的學理與解決建議,同時印證國內目前已進行的作法:
一、需求的滿足
      作者介紹Maslow的需求階層理論~低層次需求必須先獲得滿足後,才會投入追求更高層次需求。我們必須提供孩子們足夠的食物、安全感與照護,也必須與家長發展良好的夥伴關係。
      例如『新北市幸福保衛站』計畫,就是結合四大超商作為關懷據點,納入高風險家庭通報網絡,透過超商發現社區內需要幫助之高風險家庭兒少,及時通報,即時提供弱勢學生餐點、資源及服務,以保障其能安心求學及生長發育。
二、提昇學習動機
      作者介紹John Keller的ARCS動機理論模型,說明學校可以影響學生動機的四個面向:注意,相關性,自信和滿意度。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將學習規劃為問題或專題,並賦予學生相當的自主、擁有權。
      目前國內正興起遊戲式學習(Game-based Learning)、自造者(Maker)風潮,讓孩子們在協同合作與科技輔助的機會中,能主動探索、解決問題,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三、 確保穩固的學習基礎
      作者介紹Robert Gagné『學習的先決條件』,藉由階層式分析,可以整合簡單技能的學習以促成複雜技能的獲得;同時也介紹Bloom高層次思考能力,包括學習策略和後設認知能力。我們必須堅持確保學生的學習精熟,並且規劃理想的課程序列。
      現今教育當局會對學生進行學力檢測與後續的補救教學措施,期能確保每位學生具備進入下一學習階段的基礎是穩固的;同時『翻轉教學』、『學習共同體』等教育方案與形式,也都是善用學習時間與同儕互動的設計來促成學生達到學習基礎的精熟。
四、有品質的教學支持
      作者介紹Caine and Caine的12項大腦相容學習原理,強調身體、大腦和心靈統合互動的重要性,有效的學習支持必須兼顧滿足學生情感需求、提昇其自我效能與提供高層次思考的意義探索機會。我們可以應用David Merrill的『教學第一原理』、使用差異化教學方法,並且參考Gardner『多元智慧』理論,為不同能力優勢的學生提供適性的學習與展現機會。並且,一定要堅持確保學生的學習精熟!
      隨著科技發展與普及,我們對於學習環境的規劃也趨向混成式、個別化的行動學習應用,善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大數據(Big Data)的學習分析機制,期待更能在理論的引導與教學中實踐:提供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學習支持與最適發展機會。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時間、人力與科技』的轉變運用,才能真正有效解決孩子學習落後的問題。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學習速率,我們不應再要求全部的人用相同的學習時間學習相同數量的知識,要善用時間常數來做到每個人學習的最大化而非只是進行學習成就高下的篩檢。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需著眼於人才和科技根本性的變革。藉由客製化而非標準化的教學來幫助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和時間進行學習,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必須改變~學生成為知識工作者,而教師成為管理者和教練;學生合作解決問題或參與引人入勝的專案團隊。教師幫助學生變得更加自我導向學習。此外,若要老師捨棄知識分配與傳遞者的角色,進一步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知識,至少必須發生兩種轉變:科技必須提供學生以獲取知識,同時有精心設計的教學,將差異化教學方法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時,同儕(隊友)在學習過程中也扮演提供回饋和支持彼此的更重要角色。
      在結語中作者連用兩次『Keep in Mind』提醒我們教育問題的本質與科技的功能:教學理論能提供指引這樣的教育新派典,科技也將更有效地應用於學校,但我們仍須謹記那些科技能幫忙解決的問題之本質,並且提醒自己:科技僅是佔有問題解答中的一部分。
      就我自己閱讀本文來看,感動其巧妙地集大成:在四個面向裡分別提到需求、動機、學習條件、認知階層、大腦相容與多元智慧…..,這些都是在我部落格裡曾醉心探索的區塊,以下舉『大腦相容原則』為例,提醒自己在教學設計與專案實踐過程中,也應時刻謹記於心:
*善加建立學習環境
  1.學習因挑戰而提昇其效果。           
  2.情緒是統整學習的關鍵因素。
  3.學習同時牽涉聚焦與廣泛的知覺訊息。
*運用外顯及內蘊的記憶系統
  4.大腦同時處理部分與整體的訊息。
  5.大腦內有一套空間記憶系統,及一套死背的記憶系統。
*協助學生有效處理輸入訊息
  6.大腦是一個平行處理器。   
  7.學習是一全面性的身體活動。
  8.每一個大腦都是獨一無二的。
  9.當事件儲存於自然的空間記憶系統時,理解與記憶的情況最佳。
*促成意義的形成
  10.意義形成的作用乃是持續發展的。
  11.意義形成的作用經由統整的學習而產生。
  12.學習包含意識及無意識過程。

      此外,藉此機會整理自己曾寫在部落格中的文章,持續研究!
需求與目標 (Maslow)
ARCS動機 (John Keller)
學習條件與教學事件 (Robert Gagné)
認知階層 (Bloom)
大腦相容原則 (Caine and Caine)
教學設計理論模型 (David Merrill)
多元智慧 (Gardner)

實體桌遊與數位閱讀共舞

      分享假期間買的五份桌遊與五本電子書,作為教學備課發想之用。
      初次玩桌遊,先到我家附近的『瘋桌遊益智遊戲專賣店』逛逛,這裡加入會員可以租借桌遊遊戲,有了店員的親切解說,開始有自己教學應用的想法。接著書展期間逛了許多攤位、桌遊FB,最後先買了五套桌遊遊戲,各有巧思與玩法,在多元智慧各面向都有涉獵。等開學後和孩子們慢慢融入教學中,終是希望結合各學習領域,還要玩上擴增實境。但目前我還有困擾的:每個遊戲規則的說明文字,很難一次就瞭解它在說什麼…所以我也找些影片來輔助,等日後玩上手再來好好介紹。

演化論:物種起源

走過台灣

樂音體系

搖滾節奏

CV,如果.....你會有怎樣的人生?

attachments/201502/1529157184.jpg

      相對地來看Amazon電子書,就容易許多、吸收得也快了。我先挑了五本:

擴增實境想法:

Visions on Visions: Stories from the world of Augmented Reality

Augmented Learning: Research and Design of Mobile Educational Games

QRCode教育應用:
QR Codes in Education

翻轉教室的科技應用: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troduction to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Techniques

中小學推薦的教育App:
Apps for Educators: Recommendations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Classrooms 3

attachments/201502/8370135973.png

      目前大致都翻看過了,228連假準備再買這一本『Augmented Education: Bringing Real and Virtual Learning Together』,您可以先試讀sample喔!在瀏覽頁面點選書本縮圖就會跳出預覽檔,若是利用行動載具也會下載sample到您的載具裡供離線閱讀。

attachments/201502/7889794513.png attachments/201502/7505140462.png


      共舞?當然是善用行動學習來開展豐富多元的學習行動啦!

 






 



由WH與多元智慧看黃色小鴨

      利用黃色小鴨的熱潮,也讓孩子們開始試玩九宮格memo學的應用(doc下載 )。

      我先由棒球擲準的九宮格遊戲聊起,接著利用九宮格玩『依序』、『發散』的填法應用,依序是由中間開始往下順時鐘繞一圈,就像日文字的『』,發散的話就式由中心向八方開展,可以不受線性拘束。

      黃色小鴨議題,就讓大家自己發想一番。WH問句部份,我介紹人事時地物的基本盤之後,也提到網路、數量價格以及品質價值的why與how之考量,孩子可以自訂主題來寫這塊。

attachments/201309/4906463004.jpg attachments/201309/8788438808.jpg

      多元智慧,中間寫上自己名字,試著從1~10分給自己在個面向試著打個分數;個人發想部份就沒特別限制,不過我見易大家可以用Moodle裡的『個人部落格』規劃來當作發想主題。

attachments/201309/9633572461.jpg attachments/201309/5115852153.jpg

      收回來後,再進行小組、集體討論與分享,推進後續的主題式合作探究活動~

淺述『人己、際、境、機』整體運作

      週六在八里值班,下一整天的雨,遊客自然很少;而由於已搬遷到大觀國中,服務台也沒擺設電腦了。所以,看看書、畫畫圖,除了工作規劃之外,也玩心大起地畫了一張將來想看大腦與Google眼鏡之間的教學應用參考。說是圖,其實是字詞的疊加,我先從人己、人際、人境再來看人機,也整理自己曾寫於『大學塾』或是新興概念字詞的定位。先看風景:

attachments/201305/0150741498.jpg


      從人己來看,想的是學生與教育的關聯:由大腦的可塑性看教學的多元機會,從多元智慧角度看學生的個別差異;因而有大腦相容的教與學的說法。還可以參考Bloom的認知運作行為: 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操弄或處理著不同的知識內涵:事實知識、概念知識、程序性知識、後設認知知識。而從思考的探究、論證來看,其實生活中有隨處可即的學習機會,思考,也針對著what、how、why來運轉,從而有著who、whom與時空參照的對應;終是希望建立於真實、有意義,符合21世紀能力探討的4C(批判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協作與創造創新)能力觀點。

      人際面: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而在學校、班級的群體中,同儕的互動也逐步影響了孩子們,從1:1個別化學習到小組學習、學習共同體乃至大班式教學,都有著不同的人際互動形式,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ASSURE)與教學事件(Gagne)的鋪陳中,除了自身的教學風格與特質外,一定先兼顧所教授學生、班級的特質,進而在教學領域主題、教室環境經營方面加以搭配結合。小黃的三角形,代表的是老師、學生與小組,我想著學習活動的時間流裡,不外乎這些由現場成員所組成的交流模式,日後加上科技、網路,也都必須以人際間有意義活動為運轉主軸才是。

      老師幾乎可以主導著自己的教學環境,經營於課程計畫與學習場域,我也看到Ubd的課程設計模式、翻轉教室觀念,而在衷心期盼能營造學習心流、從教學當下持續延伸之際,也提醒自己『週捷輪、臨致靈』的務實踐履。在學校系統裡,看到一些不錯的指標與框架系統:如資訊能力的多人版NetS、T、A,教師的TPCK、以及學校的School2.0概念。從學生、家庭、社區,加上學校、社會到地方與國家、世界,從整體脈絡來看我們可以提供孩子的學習機會,我喜歡etheme、讀報與google、moodle應用,結合成為webquest、epbl的探討。

      最後才看人機面。科技的進展總帶給教學現場一些想像、挑戰或壓力。持有載具的機會,1:1是個理想、BYOD也值得嘗試,然而,我始終認定需要老師也能善用這樣的科技連結機會,先能流暢自持地應用與融入教學設計、行動中,才有可能看到(或引導)孩子們也善用科技於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時光裡吧!看到這篇『10 ed-tech tools of the 70s, 80s, and 90s 』,一方面懷念著OHP、電子雞,也再期盼一:個別化學習網絡、更適切的腦機介面,總相信每個孩子與老師,都該值得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App。

      呵呵,畫文字圖當草稿,想串成文段,還是簡略了些,請多包涵。也想多作些連結、再慢慢整理。

attachments/201305/7600971268.jpg

買kindle電子書探究多元智慧、PBL、Google與iPad

      在Amazon 網站逛了好多天,今天一次買四本Kindle電子書,慢慢整理。

      這四本分別是自己這些年來持續學習與領受的議題,不外乎從教與學、科技整合應用,所以涵蓋了多元智慧、主題式學習,還有Google、iPad應用於教學。

Intelligence Quest: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Retool Your School: The Educator's Essential Guide to Google's Free Power Apps

iPad in Education For Dummies

An Educator's iPad

      除了主題是自己喜歡研究的,更喜歡上這種Kindle版的電子書~買了哪些書,也容易看到相關主題的推薦書本,因此可以好好比較,此外,可以同時在Android、iPad與桌機下載,等於每種載具都可以隨時瀏覽,並且幫你保持閱讀進度的同步喔!我最喜歡在pc上看了,從網頁下單開始,在kindle閱讀軟體裡,螢幕排版與字體大小都可以自由調整,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多工進行文書處理,還是最方便啦!

attachments/201305/3798530899.jpg
瀏覽書籍介紹

attachments/201305/1102651270.jpg
購買紀錄

attachments/201305/7481186891.jpg
標註、筆記、搜尋或或查字典
attachments/201305/7070347233.jpg
調整字體、底色與版面

attachments/201305/6660680841.jpg
PC的Kindle書櫃

attachments/201305/8004063148.jpg
iPad的Kindle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