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昨天一早,先畫了一張孩子與實虛世界的關聯圖,但晚上找到「An interdisciplinary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裡的「SLE Framework」,涵蓋學習者與科技各層面元素的圖像,索性先以此篇整理多圖比對,作為自己持續探索造境智慧的開始。

attachments/202103/1999712109.jpg

attachments/202103/5664448665.jpg

      廿多年來探討教學現場,我都會畫好這個「教室傳播模型」,由教師與學生組成的溝通傳播模型來檢視,繞著主題目標,以環境、媒體促成對話。而一個老師、多位學生的組成,我以三角形開展來說明,兼顧個別開展與全班多元互動。

attachments/202103/4286585548.jpg

      接著看老師的教學設計,以「ASSURE」綜觀全面,提供中小學教師個人,在教室內,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系統化教學設計,著重於在實際教學情境下,慎選與善用多媒體工具來幫助達成教學目標,並鼓勵學生互動參與,取其六個步驟的首字縮寫「ASSURE」以表達「確保教學成功有效」之意。主要包含六個步驟:A:分析學習者,S:撰寫學習目標,S:選擇媒體與教材,U:使用方法、媒體與教材,R:激發學習者參與,E:評鑑與修正,如圖:

 attachments/202103/6676657978.jpg

      之前利用Mural.ly 畫一張『學習環境系統觀』,從老師ASSURE教學設計出發,考量個人、小組與全班的各種學生活動樣貌,再看科技支持與媒體應用、教室環境的混搭,還有教師社群支持、家校相連的集成運作。對應全班、小組與個人,教室情境可大致分為三種,我再與前瞻計畫的教學三層次另外整理,您可先參考第三類教室

attachments/202103/9345790666.jpg

      最後這張,也是昨晚找到「Standards for smart education -towards a development framework」裡的一圖,基於自己對教學現場的探索、教學設計與ICT應用,進一步跨進「智慧教育 」的學習當前,這圖幫我打通「傳統現在,創新未來」是綿密交織演化,不會衝突或淘汰的!當然,我也深信:教學的『當下』:老師沒有用得好,學生參與度不高,都不能算是成功教學,更遑論智慧教學了!尤其,ICT提供更多協助老師展現心力的機會與模式,為的也都是在教學當下開放孩子的心胸與眼界,因此,『ASSURE~確保有效』,就值得也應該要做到最好,也是咱們享受教學的時光與意義之所在啊!

      繼續造境探索!

 attachments/202103/1090649204.jpg

標籤: ASSURE

      經歷了幾個月資格考準備,近日成績放榜通過了,又將開始新的博士研究和退休生活結合的規劃。

      七月宣告我博班資格考「行動學習」的學習行動後,先玩八月博班資格考的自High猜題玩想,九月初,認真寫了五小時!

attachments/202011/7343069048.jpg attachments/202011/9925929904.jpg

      這段期間經歷許多事~主要還是好奇各縣市前瞻計畫的1.0→2.0之轉進探索,先藉著回顧九月作答的展現,從兩個月前回顧、出發,繼續加油~

一、請就近年國內外行動學習研究發展,提出重要的行動學習理論,與各項科技之研發,分析並歸納,各理論與科技對於實務教學之應用。

      行動載具普及十多年來,當前也正邁入5G通訊階段,我們在生活、工作、商業、娛樂與媒體、社交網絡上的運用,大家已無法脫離這樣的環境。繼十年前iPad第一代問世後,從小螢幕手機進階到與課本大小相近的親和閱讀式平板,為教學帶來更貼切的支持與應用機會。
      因應這樣的教學機會,我們見到國內外陸續推出行動學習方案與研究發展報告,從教學研究實驗與現場實務,將既有學習理論與行動載具導入加以媒合、採用與修正並創新。
行動學習具備下列特色:
◎可移動性:擺拖時間、場地限制,有效接軌網路連通,提升學習效率。
◎個性化:依個別學習者需求與意圖,提供個人專屬學習路徑與建議。
◎多元性:連接多樣載具、網路服務與情境,學習資源、教材與課程活動也可多元隨選。
◎普及性:硬體與網路普及,軟體內容輕簡,費用成本低廉,從個人自學、混成學習到終身學習皆可串接。
◎網絡性:除了取用網路服務資源,也建立人際交流、環境連通(物聯網)促學機會。
◎驅動性:在真實情境與學習任務下,個人自主性、協作性都能有意義展現,促使以內在動機與驅力主導學習時光。
◎小模塊性(碎片化):由於移動特性,注意力不易固著、短時間、變化快,學習內容與教材的互動設計也以快易通為原則。

      首先,學生的學習行為變得多樣多緒,老師不易再遵循相關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而逐步朝向認知、建構主義之教學理論派典。
      我們可針對單一或多項特點,配合學習者年齡特質、學科內容屬性,選用適合之學習理論來實施行動教與學。

      上述行動科技與特點在近年來,雖衍生許多新興科技,如擴增實境、虛擬實境、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等,都可再與行動學習、教學情境加以整合。但無論如何,我們仍須結合教學實務,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有效教學。據此出發,歸納可以幾項學習理論進行核心思考:自我導向、學習條件、主題探究

「自我導向(Self regulation)」
      學習者能系統地引導自己的思考、情感與行為。以使自己能朝向目標前進。隨著學習者年齡與身心逐漸成長,加以數位科技可提供自主探索機會,讓學習者有更多的自信、動機投入,也藉此了解自己與他人,能進行自主學習與同儕交流。從自我觀察到監控,自我判斷到言行、自我省思到強化,
      這可以由老師進行設計,以行動學習活動促成學生在身心、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全方位開展。
      在教學活動規劃上,仍以「學習條件」的進展推進:先讓學生注意、期望,並調用既有記憶,接著進行探索、表現與反應,最後還有學習遷移應用。這樣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當事人當責出發,就適合規劃「主題探究(PBL)」活動,作為行動學習看用科技特色,並與學習理論相結合之學習任務。從問題的定義、發想解決辦法,並據以行動、調整與結果省思,老師可規畫個人或小組、全般的行動學習任務,結合教學情境、網路平台的實虛整合支持系統,提供學生問題解決、進行高層次思考,並能與同儕甚至遠端師生進行交流。

      當然,可持續利用ASSURE教學設計模型檢視與規劃,以「確保教學有效」為終極目標,包含下列步驟與面向:
A:分析學習者
S:撰寫學習目標
S: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U:使用媒體與教材
R:激發學習者參與
E:評量與修正

 

利用Moodle建構教學專業輔導圈!

      因為好玩所以寫寫,當然也可以玩真的!這是上次寫的『以Moodlesphere架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昨天參加輔導團員授證,遇上許多老朋友,今早先回德音參加編班,中午再到教研中心參加『新進輔導團員』研習。由於需要撰寫一份教學簡案來交流討論,我想了一下:這十多年來好像與老師們分享的機會比教學生的時間還長許多呢!加上這兩天在眾多大師的加持下,我也玩出EZGO X裡頭的Moodle了,所以把之前利用Moodle的想法 趁這次寫好,說不定有機會在這幾年來實踐喔!

目標:
1.利用Moodle平台,貼合教學流程與輔導團業務推展、知識管理的總體架構,提昇團員混成教學力!(混成教學驅力
2.從社群建立與經營、業務推動與專業擴散,在團內與團間,分區座談與到校訪視、教學演示,從點→線→面的全方位統合,持續發揮輔導團專業影響力。

規劃:
      以三小時的課程規劃,讓團員與各團執秘能活用Moodle平台功能,建立各團業務、專案與教學資源分享的知識庫。

1.研習簡介:對應任務目標所需,展現平台功能實例。
2.上機實做:
a.ezgo X簡介:光碟、USB與電腦版體驗,新北市機會(採購、新北教研moodle單一簽入)
b.moodle平台管理、教師與學生端介紹、實做(大學塾與相關教學網站)
c.課程建立、匯出與匯入
d.交流應用與任務實例對應,例如:
   (1)各團成果與教學延伸,演示
   (2)團員增能與專業歷程檔案分享
   (3)教育部視導嶼縣市交流
e.校本應用,各研習可對應輔導團專業區塊,教學常軌可以流通,完整保留學習歷程紀錄,學生也可以開課,如社團。
3.期許展望:
a.作品分享與心得討論
b.新北幅員廣闊的輔導能量聚焦
c.貼合自身專業分享、教學經營的無縫接軌
d.撰寫課程計畫與審查→建立Moodle課程架構?

       就像我自己一樣:把這篇寫好與實踐,送給老朋友~輔導團夥伴與德音師生們。今天教育部也邀集全國各縣市迎接數位學習 「教育雲」正式啟動 ,一起共襄盛舉!
標籤: moodle ASSURE

再探師生的資訊查找、訂閱註記與協作共筆

      多年前對於RSS曾有過一些整理,希望從資訊查找到自己整理、發表有個流暢的行動路線。您可參考『把RSS想得再清楚點!』,呵呵,時間過得真快,Google Reader都從無到有、再消失了呢!

attachments/201307/3914415321.jpg

      那時候從『我』出發,單純只看資訊與工具之間的轉換接續;現在,想加入教學設計、實況的推進。很好的延伸機會:從教師『我』到教師間『我們』、學生間『他們』合作,或者直接成為學生『我』到學生間『我們』合作,都很通順喔!

      有這個想法是看到『iPad in Education For Dummies』書裡專章介紹『Finding and Organizing Content』,一起探討『Instapape r』、『Diigo 』、『Flipboard 』、『Evernote 』的教學應用,而其中『Flipboard 』、『Evernote 』又是今年噗五會議上讓我再次動心的兩個工具;加上各種平台(如:均一、one know、微學習、Monkeys、FB、Moodle、Google),讓我有了這樣的務實需求:能否能否藉由一系列便捷工具與操作程序,迅即地將兩個『當下』無縫連接?~我選用資源、工具成為教學之用的當下,我與學生們(個別或小組、全體;教室內、外)投入學習活動的當下。

      我想到這個『數位備課力』的詞,可以利用ASSURE來套想:AS SURE AS POSSIBLE! (as,也正好是『當....』,哈~)當我看到一些工具、資源時,想到可能適合哪些孩子(A)、學習或應用什麼能力目標(S)有助益,就加以選用(S)、進一考量提供在上課或孩子學習時應用(U)的方式、可能促成或誘引哪些互動機會(R),也預測大概成效如何(E)。

      如此,工具再多、資訊再廣,所有的功能與豐富,都因為有著預想學習者與學習目標而加以精挑細篩過;同樣地,在教師可以主導規劃的有限教學時光裡,也把對孩子的分析、學習任務的達成,利用合適的工具、資源與活動規劃,聚焦於『每個當下』可以專注成就的區塊,來好好營造合宜的學習情境。就像在『千篇一律』畫的這個ASSURE漏斗DNA,也保有延伸的機會:


     

      以下先將這幾天想的選擇問題列出清單:

1.找到的好的網路資訊(涵蓋文字、相片、影片、動畫等多媒體),如何在電腦瀏覽器、平板APP裡存下網頁供離線瀏覽、或是內嵌到網站平台中?
2.如何利用樹狀目錄(tree)、資料夾(folder)與標籤(tags)善加分類?
3.是否有社群與網站提供串連協力整理或工作平台的機會?
4.資訊放送可以方便地只派給學生個人、小組,而他們也可以提供網路資源、並且加以畫記、註解而進行再分享?
5.是否每個人都有載具、能上線?或者問:是否真的需要人手一機、所有人都隨時連線?

6.怎樣結合主題探究、網路合作活動?(ePBL

      接著想教學過程裡考量的機會點:

1.上述流程發生在室內(個人、小組、全班)與戶外(情境、行動)的應用實況

2.對應著教學事件與學習活動,想要整合全文檢索、發言、建立討論串、即時投票、作答與反饋等功能。
3.結合教學進度的時間,預排與自動顯示、隱藏功能。
4.班級日誌、每日作業、家庭聯絡簿、親師生聯繫應用(『聯絡簿』→『主題式學習』產生器),我想到像值日生記點、收發與寫板書一樣,可以安排數位值日生操作載具與發佈訊息。
5.配合學習路徑的安排,可以掌握學生進度、理解程度,又能有學生個人公開與私密的筆記空間。
6.能否藉由歷程自動地記錄與建立學習歷程檔案、提供後續教學分析、規劃PLN(Personal Learning Network)機會?
7.有哪些真正需要即時、面對面?善用非同步、及時,或許有時候更好呢!

      接著還要好好畫圖、整理相關工具的應用實務。

外行人也能學會的App企畫法

      一早在誠品買到這本『外行人也能學會的App企畫法 』,看到作者玩過八千多個、開發超過百個App的經歷,再整理成書中簡潔卻完整、詳實的App企畫心法與開發實務,真的讓不會寫程式、沒有美術設計細胞的我,再像之前看到『App Inventor 』那樣~蠢蠢欲動呢!
      作者分享了自己開發團隊的經驗,藉著提問方式來回答與提醒大家:為什麼做App而不是網站?你希望App扮演什麼角色、有哪些人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可以帶來什麼經濟效益?

      然後再建議大家進行自我訓練:勤作筆記、學習解剖App、培養觀察力,發揮創意、善用情境想像和角色模擬,找出問題點、加強說故事的能力,吸引使用者目光。

      看到這裡,我的感覺是:『外行人』,其實也一定有自己最真實的內行需求與發想機會呢~只要在自己使用或是與他人互動應用App的當下,多用心來觀察、發想:這裡還可以再怎樣怎樣.....,或許就有激發出創新App的機會呢!

      藉此書也提醒我更加相信:為師者自己玩App的同時,也有許多情境模擬、假設探索的時候:這個App若是在教學時我可以怎樣使用....,如同教學設計的ASSURE 整體規劃,就可以藉著思考『設計App功能與服務』、『設計App於教學應用』,甚至到『經營班級教學環境』、『管理與維護科技軟硬體、網路』等議題,再回頭來看教學與教育初衷~有哪些角色互動、需要或解決了什麼問題.....。教師可以做的『企劃』,一定更大更好玩才是!

      面對五花八門的App應用,我也有小小期許:教學專用的App,在載具、人機互動與學習時光的當下,應該存有著從開發、使用到教學評量與經營的相通脈絡與相似形式吧!好好企劃與設計,把『人己、人機、人際、人境』混搭得更加流暢自然,讓數位槓桿創造更多而常的教學心流時光!

標籤: assure App

ASSURE2SP~看通想通不再搖擺!

      看通想通快,打通走通還需要時間,不過,下定決心,就不會在兩個『SP』(策略規劃與學生表現)之間搖擺了~

attachments/201111/5269778476.png

      我的碩士論文 與歷來參與的切入點,主要在教師的ASSURE專業實踐與成長(包含自己的學習經營),後來決定讀博班,曾考慮過兩種向度:以策略規劃 來看,建立一個教學支持系統,因此當時是以『多元E智慧學習圈 』 為研究題目,而目前支援的『未來教室專案』,也屬於這樣的向度。

      另一個面向,是針對人類大腦與學習機制的探討,研究的主題目前著重在科學探究與論證,而我也持續從認知與神經科學領域進行探索。當然,這一塊還包含了自己也在教學相長中。

      看通想通,是指路線與方向的對立:雖然我相信策略規劃的最終目標仍是以支持每個孩子的學習為主,絕對有其價值與意義;

      但若先趕緊把有效學習的原理原則做個整理呈現,是否對於未來教師專業實踐與成長、行政策略規劃與運作提供更好的參照?

      於此,我也有了自己的『不再搖擺 』決定:先向校長報備、提早一個月寫信向長官請辭:等這次工作坊到年底結束,101年一月起,就不再減課支援專案了。下學期,認真好好陪六年級孩子、帶科展,一起進行科學探究與論證研究。

      呵呵,那這樣12/02的『ASSURE教學設計~1:1、合作學習與PBL』分享,更要好好成為口碑場啊~

      參考NETS-T 老師的教育科技指標(我的簡譯 ),善用數位科技,老師可以:1.促進和激勵學生的學習和創造力、2.設計和開發數位時代的學習經驗和評量、3.示範數位時代的工作和學習、4.提昇與示範數位公民身份和責任、5.投入專業成長和領導。

      然而,課堂時光還是可以從『蓋聶(Gagne′)學習條件論 』的常軌來做教學事件的安排:從一瞬間的事件到一節課裡,師生互動與科技整合的整體學習脈絡,都能找到可以出手操弄與經營之處。我找的教學事件圖片從工作記憶到教學事件(結合ARCS動機模型 )與媒體應用:

attachments/201109/2375689923.gif attachments/201109/6274743608.gif attachments/201109/1981555648.png

      最後介紹這個NHLP(網站指引doc )~『The Natural Human Learning process(人類自然學習過程)』的課程發展架構,是從『We’re Born to Learn: Using the Brain’s Natural Learning Process to Create Today’s Curriculum』書中找看到的,我喜歡這種一半斜屋頂的合體概念~學生能力逐級而上,而老師由上而下逆推設計,再到個人、小組與全班的形式,針對學生各階段能力來規劃學習任務,既能整合大腦學習原則,也符合當今教學現場常見的師生組成型式呢!下面截圖都在指引doc喔!

attachments/201109/9208764172.jpg attachments/201109/7527321382.jpg attachments/201109/1149302935.jpg

      小尷尬一下~從寒假看到這本書,歷經整個下學期、再到暑假又過完了,今天準備出發到台東 前,才第一次認真介紹它....
      總而言之,咱們的使命,都是為了確保教學有效(ASSURE)喔!

標籤: 大腦 assure

教學設計思考創新與『自然99』教學歷程簡報

      經過一天的學校分享,讓自己收穫滿滿,也想進一步加以整理,先野人獻曝一番。這是上次『教學應用資訊科技的特色與典範~北區發表會暨自由軟體與創新教學研討會 』中,兩個簡報檔標題連結為Google文件:

教學設計思考創新

      自由為創新之母,那創新的爸爸呢?哈哈,當時想了好久後的『腦筋急轉彎』!這份有錄影檔,日後再整理分享。

『自然99』教學歷程

       一方面整理了『自然99』一年來的教學省思紀錄,也把自然教室規劃、資訊融入各主題的資源、工具、平台加以整理呈現。

標籤: 自然 AS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