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格..

      這是上月底週末在公車上想到可以寫,從『隨遇而安』改來的。

大學塾部落格半年,200篇,瀏覽人次超過9000。代表什麼?我先問自己,從三個角度來看:

1.隨遇而格:

      我寫了些什麼?其實是「遇上」才想到要寫的。可能從媒體新聞、過往經驗或是學習筆記,當然包含網路踏查心得。有些是預劃想認真寫的,例如網路教學、Google,有些則是意外插曲,例如國中基測。點滴積累下來,發現每篇文章的涵蓋度不一(也許是一個網站連結,也可能是一篇投稿論文),安啦,就這樣了。

給讀者:

    若您也看到此文,發覺本站對您有所助益,就先加上bookmark或是rss吧,一下子東西可能多又雜,倒是可以先看分類、標籤,或是搜尋一下,找到對您有用的就好。我趁暑假,會再整理一次,想利用專題概念圖式編排呈現。

2. 隨豫而格:

禮記中庸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我是個容易想很多的人,連『寫啥在部落格上』,都還一直在想著。

    我定位自己當個ICT的創新擴散促進者,對象以k12教師為主。因而在部落格中,先以科技為何(what)、如何操作(how)、有教學效益嗎(why use)?三層面來談許多事。同時發現從『個人自己玩』到『找伴來玩』,到『建議策略方案』,就是涵蓋了自己、社群、組織的層面,而擴散,也在層級中交互作用,尤其時間要素最為關鍵。您會發現科技冒得多又快,普及成效的面向卻不是等速的。

    另外,許多自思、筆記,大概只有2%會寫在部落格上,我還是掙扎了許久才增加『生活』分類,同時面臨分類與下標籤的考量。若希望促成部落之格,在部落格定位上,我還是以步步為營來運作。

    不過,也有些沒想到的,成為自己新得。尤其在概念圖軟體方面,看見自己在不同時期『遇』到的軟體與想法,現在有可以聚集一堂來再『豫』一下,感覺真的很棒。

給讀者:

      若有興趣,可以試試玩玩,開個部落格,為自己留下數位記憶,也可以和人分享喔!有機會,我還是想玩玩那種具有電子化教學支援系統(epss)的部落之格(blog community style)或部落圈(blogsphere)。

3.隨育而格:

      剛剛說『許多自思、筆記,大概只有2%會寫在部落格上』,除了決定寫不寫之外,還有個因素是花多少時間、如何寫成的?(就是育出每篇文章的過程啦!)部落格有個好處 ,每篇都有時間tag,我發現自己是『想認真來寫時,都會到處逛又想太多,常沒寫成...』,而寫出來的時候,卻也常是『好吧,趁還有幾分鐘,打個草稿就好...不小心就寫完了。』這樣的心得是:不必太認真想寫得嚴謹或完整,而有意無意地留下隻字片語,還是可以成格的。

    這也像是自己時間的長尾積累,時間會趁你不注意時,給予最大的耕耘回報。猛然發現,我從部落格看見自己『長成這樣』?!哈哈,多了一個知識庫的交流場,讓我與他人在『當下』分享時,又多了延伸對話的機會。而他會因時間複利關係,愈滾愈大。所以我喜歡實名寫格。

給讀者:

    『沒時間』,若把說這句話或因而受挫的時間省下來,just do iit,在cyberspace裡的學習投資,可以對real life有更大的roi的。

印證:這篇也是寫在『待會要參加台語研習』之前。
 

標籤: 寫作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