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附錄三:科技領域國民小學教育階段之課程建議」?

      在近日訪談教授和被媒體訪談之間,我們不約而同提到這樣的狀況:我們的資訊科技領域課綱,從草案到正式之後,「附錄三:科技領域國民小學教育階段之課程建議」消失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科 技 領 域    中 華 民國一○ 七 年 九 月

科 技 領 域(草案)中 華 民國一○五 年 二 月

      「附錄三:科技領域國民小學教育階段之課程建議」提出:科技領域於國民小學階段並未規劃為領域 學習課程,建議於彈性學習課程實施,依照學校及各學習階段的學生特性,規劃統整性的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或特殊需求課程,使學生 具備科技領域之核心素養。進一步再針對資訊與科技的學習重點、內容與表現加以鋪陳。

 attachments/201904/1027885735.jpg

      先容我半開玩笑(烏鴉嘴、喜鵲心)地講.....原來經過兩年半,以後我的孩子們國小不必教,到了國中都「自然」具備相關科技素養與能力了。

      正經地說。從資訊基礎建置來看~校園網路布建確是關鍵;從教學品質來看,教師發展增能為核心基礎;那麼,學生能力發展的基礎,無論是否排課,所有能力的學習經驗的開展,不也都是從基礎出發?我們缺少從基礎年齡發展的角度來論述,怎麼會想著之後的孩子自然都具備這些能力呢?雖然課綱有交代:可以融入執行。那麼即使不排正課,還是需要能力指標參照吧?再來看真正要融入的確保時間又是如何呢?老師們的職能養成與教學貫徹,如何確保?一般小學老師們,怎麼養成與具備相關教學 素養跟課綱執行力呢?尤其所有的經費建置與教學精彩都是從小學開始,少了國小內容與能力指標之 「基礎」,豈不可惜?

      我從美國「CSTA K-12 Computer Science Standards」、「試譯 1996年版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之後,再找到美國「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第三版 (2007年),與電腦科學指標都自幼兒園到高中階段持續開展的能力描繪,這次細看科技領域與108課綱的面向,也是大同小異,很值得我們借鏡喔!

      今晚又被分享澳洲的,架構與細節超完整:

Australian Curriculum Digital Technologies curriculum

      還有之前明勳與KK老師翻譯英國的:

CAS Computing Progression Pathways

      當然,台灣幾個縣市,近幾年來也因應發展了國小的科技領域課綱架構,貼符趨勢與身心發展、學習需求(易霖老師整理分享),但,總還是期待教育部課綱全面宣示之決心吧!

宜蘭縣108年科技領域課程網

臺北市科技領域國小資訊科技課程教學綱要

新北市國民中小學資訊科技教學綱要

臺中市資訊教育市本課程發展

高雄市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市本參考課程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