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行動學習」資格考作答(一)行動學習理論、科技研發,對於實務教學之應用

      經歷了幾個月資格考準備,近日成績放榜通過了,又將開始新的博士研究和退休生活結合的規劃。

      七月宣告我博班資格考「行動學習」的學習行動後,先玩八月博班資格考的自High猜題玩想,九月初,認真寫了五小時!

attachments/202011/7343069048.jpg attachments/202011/9925929904.jpg

      這段期間經歷許多事~主要還是好奇各縣市前瞻計畫的1.0→2.0之轉進探索,先藉著回顧九月作答的展現,從兩個月前回顧、出發,繼續加油~

一、請就近年國內外行動學習研究發展,提出重要的行動學習理論,與各項科技之研發,分析並歸納,各理論與科技對於實務教學之應用。

      行動載具普及十多年來,當前也正邁入5G通訊階段,我們在生活、工作、商業、娛樂與媒體、社交網絡上的運用,大家已無法脫離這樣的環境。繼十年前iPad第一代問世後,從小螢幕手機進階到與課本大小相近的親和閱讀式平板,為教學帶來更貼切的支持與應用機會。
      因應這樣的教學機會,我們見到國內外陸續推出行動學習方案與研究發展報告,從教學研究實驗與現場實務,將既有學習理論與行動載具導入加以媒合、採用與修正並創新。
行動學習具備下列特色:
◎可移動性:擺拖時間、場地限制,有效接軌網路連通,提升學習效率。
◎個性化:依個別學習者需求與意圖,提供個人專屬學習路徑與建議。
◎多元性:連接多樣載具、網路服務與情境,學習資源、教材與課程活動也可多元隨選。
◎普及性:硬體與網路普及,軟體內容輕簡,費用成本低廉,從個人自學、混成學習到終身學習皆可串接。
◎網絡性:除了取用網路服務資源,也建立人際交流、環境連通(物聯網)促學機會。
◎驅動性:在真實情境與學習任務下,個人自主性、協作性都能有意義展現,促使以內在動機與驅力主導學習時光。
◎小模塊性(碎片化):由於移動特性,注意力不易固著、短時間、變化快,學習內容與教材的互動設計也以快易通為原則。

      首先,學生的學習行為變得多樣多緒,老師不易再遵循相關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而逐步朝向認知、建構主義之教學理論派典。
      我們可針對單一或多項特點,配合學習者年齡特質、學科內容屬性,選用適合之學習理論來實施行動教與學。

      上述行動科技與特點在近年來,雖衍生許多新興科技,如擴增實境、虛擬實境、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等,都可再與行動學習、教學情境加以整合。但無論如何,我們仍須結合教學實務,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有效教學。據此出發,歸納可以幾項學習理論進行核心思考:自我導向、學習條件、主題探究

「自我導向(Self regulation)」
      學習者能系統地引導自己的思考、情感與行為。以使自己能朝向目標前進。隨著學習者年齡與身心逐漸成長,加以數位科技可提供自主探索機會,讓學習者有更多的自信、動機投入,也藉此了解自己與他人,能進行自主學習與同儕交流。從自我觀察到監控,自我判斷到言行、自我省思到強化,
      這可以由老師進行設計,以行動學習活動促成學生在身心、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全方位開展。
      在教學活動規劃上,仍以「學習條件」的進展推進:先讓學生注意、期望,並調用既有記憶,接著進行探索、表現與反應,最後還有學習遷移應用。這樣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當事人當責出發,就適合規劃「主題探究(PBL)」活動,作為行動學習看用科技特色,並與學習理論相結合之學習任務。從問題的定義、發想解決辦法,並據以行動、調整與結果省思,老師可規畫個人或小組、全般的行動學習任務,結合教學情境、網路平台的實虛整合支持系統,提供學生問題解決、進行高層次思考,並能與同儕甚至遠端師生進行交流。

      當然,可持續利用ASSURE教學設計模型檢視與規劃,以「確保教學有效」為終極目標,包含下列步驟與面向:
A:分析學習者
S:撰寫學習目標
S: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U:使用媒體與教材
R:激發學習者參與
E:評量與修正

 

標籤: 行動學習 ASSURE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