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道、支道、織道,知道

      繼三自問或邀約提案思考:「What's in it for me? What if….. Why Not?」之後,趁午茶所在借題發揮,整理最近想的四個「知道」:○○之道、支道、織道,知道。
○○之道:
      可能是工具,例如平板、機器人、平台,可能是對象,例如某人、事件、學校,可能是專案,例如前瞻、精進、防疫。先針對這人事物的本體加以了解,掌握其組成、功能與應用、運作關聯程序,甚至對其歷來因果多加掌握,資訊掌握充分了,自然好決策因應與駕馭活用。

○○支道:
      支持、槓桿與連結。這個客體與身為主體的我們有什麼關聯?可以帶來甚麼影響,或者我們在既有運作基礎上,加上了這個,是可有可無,或是非有不可?從當事人當責的角度開始想,我可以用來如何、解決什麼問題、提升滿足與創造價值?

○○織道:
      對於新情況有了預想目標,也像未來完成式:出手操控、參與經營、動態迭代、因勢利導,搭建起更完整的思行網絡與永續可維運的新生態。從自己可掌握的點出發,慢慢拉聚出線、面與整體,也有機會再與他人、局勢共襄盛舉(順勢或逆勢都可能),主要在於實際投入時間與心力,就有了歷程軌跡積累,改變了原來樣貌。

○○知道:
      其實,每個之道支道與織道,都有著當事人主體的感知、思考與決擇後行動,過程中持續積累見聞與後設提升,掌握不同層級之間的脈絡關聯,看見看不見,積累經驗、創新智慧,方為「知道」。

       我想,對於各式工具、平台專案的完整論述,從教學事件對應、在一個新的教育系統環境基礎上,怎麼思考而提供師生與行政夥伴都能知之為知之、繼而知支再織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