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與檢視項目參考

       徐新逸教授(我的碩士指導教授)的『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 』,提出12項校本運作的ICT支持教學策略,提供大家參考:

(1) 建立正確觀念

(2) 校長領導

(3)建立校資訊科技委員會或資訊小組

(4) 訂定學校資訊融入教學計畫書

(5)行政配套措施

(6)尋求部資源

(7)系統化的專業發展

(8)建立老師資訊融入教學模式

(9) 推廣成功經驗

(10)資源公平分配

(11) 完善的管理制度與提供即時的技術支援

(12) 實施評鑑

       黃俊偉組長(我的同學)再研究相關檢視指標,分別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與推動策略兩大類及各分項: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

願景理念      
1.學校已經明確提出學校發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願景。

2.學校確實達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願景與目標。


課程架構
1.學校已選擇特定課程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例如:國小六年級數學、學校本位課程等)。
2.學校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案有持續檢討與改進的記錄。

行政支援
1.校長具備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正確觀念。
2.校長對校內行政支持與資源分配調配得宜。
3.校長參與資訊小組的會議。
4.校長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專業發展課程。(例如:種子學校培訓)
5.學校資訊小組的組成份子包含:校長、行政人員、資訊科技專業人員、具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經驗的教師代表、「學年」與「領域」教師代表。
6.學校資訊小組有明確的團隊分工與職責。
7.學校資訊小組每次開會均有開會記錄(與會人、討論題綱、結論)。
8.學校資訊小組有固定開會時間(例如:一個月一次)。
9.學校有技術值班人員,可提供校內教師即時的技術支援。
10.學校資訊設備的規劃能夠切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需求。
11.學校有完善的器材借用管理辦法。
12.學校在各學習領域或年級配有基本器材設備。
13.學校的資訊器材設備都附有簡易的工作輔助表(使用流程說明書)。
14.學校器材借用記錄顯示借用器材者不會集中在少數教師。
15.教師可以在網路上查詢、預約、借用學校器材。
16.教師已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正確觀念」的專業發展課程(例如:資訊科技是配合教學的工具)。
17.教師已參與「多媒體輔助教學之教學設計」的專業發展課程(如: 教學設計模式、不同學習領域所適用的教學策略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學策略)。
18.教師已參與「學習領域的專業知識」的專業發展課程(如: 社會、數學、語文等)。
19.教師已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行動研究方法與實例」的專業發展課程。
20.教師已參與「資訊軟體應用課程」的專業發展課程(如:Word、Front Page等)。
21.學校已經設有鼓勵研發與應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措施。
22.學校有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進行合理的人力調配措施。
23.為了促進老師間合作及有足夠時間準備教材,學校能調整上課時數及工作時間。
24.學校在校內舉辦教師專業成長工作坊,向其他教師推廣成功經驗。
25.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會記錄教學流程(諮請其他教師進行觀察、錄影與拍照),以建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
26.學校舉辦教學觀摩,向其他教師推廣成功經驗。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學設計
1.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有確實考量:使用某些資訊科技,學生所需要的先備知能。
2.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有確實考量:教導學生應該具備的技能,所需之課外時間。
3.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有確實考量:學生的基本能力、資訊素養與家中擁有電腦的情況。
4.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有確實考量:資訊科技在教學應用的必要性。
5.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確實有考量:資訊科技(電腦、單槍、實物投影機等)的功能與特性。
6.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確實有考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花費的時間與教學目標要取得平衡。
7.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會考量應用教案的教師具備之資訊素養程度。
8.教師發展完成的教案乃盡量選用學校既有資訊設備與資訊軟體。
9.教師進行教案設計時,確實有考量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地點,以及這些地點的軟硬體對於教師教學的支援程度。
10.教師教學能應用資訊融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
11.教師在課程進行前,會先設計好評量學生作業的標準。
12.教師應用多元評量模式,來評估學生學習成就。
13.若要以資訊科技進行評量,老師會依據學生的資訊能力,設計適當的評量方式,讓學生可以毫無困難的進行評量活動。
14.教師以學生能將資料彙整成為資訊的表現,作為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成就的評鑑方式。
15.教師會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檢視是否能以應用科技來解決現有教學的問題。
16.利用問卷取得學生自我評估的資料,了解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以及資訊科技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

計畫評鑑
1.校長瞭解不同評鑑方式會有不同的結果,以及這些結果所代表的意義(例如:器材使用率的量化資料、教師自省、學生前後測等評鑑方式,有不同評鑑的指標與意義)。
2.學校以教師自省進行評鑑: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屬性,思考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適當性。
3.學校以教師自我評估資訊素養的成長程度,評鑑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
4.學校以教師評估「資訊小組」對於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的助益程度,評鑑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
5.學校以學生資訊科技素養的成長,評鑑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
6.學校將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計畫前與後的情況進行分析與比較(包含:學校內外部資源、硬軟體現況、師生資訊素養等)。
7.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果報告能提供具體的執行說明,如: 時間表、教學範例、現況改善等資料 。
8.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果報告對於「經費運用的情況」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9.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報告對於「校內社群組織的營造方式」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0.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報告對於「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與評鑑方式」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1.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報告對於「校內各領域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2.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報告對於「發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材教法的策略」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3.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報告對於「提高教師資訊素養的策略」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4.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果報告對於「提高學生資訊素養的策略」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5.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果報告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跨校合作模式」之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16.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果報告對於「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計畫的評鑑方式與評鑑結果」有合理具體的說明。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推動策略: 

 體制
1.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計畫有先分析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例如:學校內外部資源、硬軟體現況、師生資訊素養等)。
2.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組織最好能夠跟學校目前相關的組織做結合。
3.在學校中,建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材製作團隊。
4.加強學校團隊間的合作與互動(例:資訊融入小組教師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互動 、技術人力的支援、 教師彼此之間的研討或共同規劃設計等)。
5.在學校組織中,訂定明確資訊小組的成立辦法。
6.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計劃」內容能被各方所接受(教師、學生、家長)。
7.學校定期接受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之諮詢或指導。
8.學校對「社區參與輔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有合理具體的規劃。
9.學校有爭取其他學校的設備支援、人力支援。
10.學校爭取社區、廠商或家長支援(例如:學校鄰近電腦公司或大專院校汰舊之電腦設備轉贈)。


11.校長瞭解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需的行政支持與資源分配。
12.校長瞭解教育部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政策。
13.增加校長參訪的機會, 以實際了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與成效。
14.提昇校長和教師溝通的能力。
15.提昇校長找經費的能力。
16.提昇校長資訊技能。
17.提昇校長和家長會溝通的能力 。
18.校長要適時給予教師支持與鼓勵以激勵教師士氣。
19.教師參與「資訊器材或設備(如: 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等)簡易操作及教學應用」之專業發展


課程 (可視融入學科領域之需求再行調整)。
20.學校輔導教師建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長檔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1.教師設計教案時,會考量是否所有學生都需要學習該項資訊科技的使用技能,或者採用其他配套措施(例如:在各組分配一個資訊能力較優的學生協助其他同學)
22.學校教師與他校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經驗之教師進行教學觀摩或經驗交流。
23.同事相互交流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4.教師記錄每週運用軟硬體的使用率,評鑑其應用資訊科技之習慣養成。
25.學校資訊小組訂有具體工作計畫。
26.教師以學生學習前的前測與總結性評量的後測,來評鑑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效。
27.學校能爭取維護資訊設備的免費人力資源。
28.老師和家長間需要有足夠的溝通管道,使家長認知到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以及資訊科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29.學校能爭取外部的採購資訊設備之資金。
30.學校能爭取其他學校的教材資源。
31.學校妥善規劃資訊科技設施的項目、用途、維修等事宜。
32.學校能取得外部的社會教學資源(如: 地方名勝古蹟相關資料、社教機構網路資源、數位博物館、學習加油站、各縣市教育局網路教材資源中心等)。
33.學校鼓勵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持續進行檢討與改進。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315